竞争性市场的经济效率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0页(9569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经济制度(economic system)的目的就是要把经济中的稀缺资源配置于供社会成员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中。
在混合经济下,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机制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定价机制,私人拥有和管理的企业据此对单个市场中的供求水平所决定的价格做出反应,并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事这种经济活动水平。在市场机制下运行的所有这类企业通称为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另一方面,政府[或称为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也可以做出资源配置决策,这是通过政府的征税活动、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行为、直接向家庭和企业给予货币转让以及对私人部门的经营制定管制措施等机制实现的。
从各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共部门配置的资源占社会总资源的比重(以财政支出占GDP比率作为衡量指标)平均超过1/3。因此,财政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公共部门决策的方式以及这些决策最终对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影响。
然而,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否合理,或者说,公共部门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是否有效率,首先要确定评判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通常所说的帕累托最优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概念的一般表述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状态:没有人能够在同时不使至少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变好。从经济意义上说,如果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或效用)降低的情况下提高某个人的福利(或效用),那么,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因表明这种状态无法实现。但是,如果资源配置的变化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提高了,而没有任何人的福利降低,则这种资源配置属于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倘若用帕累托改进来定义帕累托最优的话,帕累托最优则是一种不可能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状态。
遗憾的是,经济中的大多数变化不可能用帕累托最优原则来判断,因为这些变化涉及到有些人的境况变好,有些人的境况变坏。问题的难点在于,当某种经济变化使有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使有些人的境况变坏时,有关这种变化是否改善社会经济福利的任何评判标准都要涉及到利得者和损失者之间的比较,而这种个人间比较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财政学中,接受帕累托最优概念主要是把它作为判断资源配置的规范基础:把任何帕累托改进变化作为社会福利改善的基本价值判断,并隐含地假定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如何去追求其自身利益(Boadway,1979,p.3-27)。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概念直接来源于帕累托原则,其中,经济效率的利得等同于帕累托改进,经济效率的变化用货币指标来衡量,即加总所有社会成员的货币收益和损失。
2.经济效率条件
帕累托最优原则可以转换成具体的效率条件,如果现实经济中的资源配置要实现效率,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在静态的新古典经济中,这些条件可以区分为交换效率条件(exchange efficiency conditions)、生产效率条件(production efficiency conditions)和总体效率条件(overall efficiency conditions),纯属技术性条件。要研究的问题是:私人价格机制在实现效率条件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可以证明,在对生产技术和个人偏好做出某些假设的情况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起作用的私人价格机制能够以满足效率条件的方式配置资源。
鲍德威(Boadway,1979)曾以二维图示阐述了上述三种效率条件。
他假定经济由两个人(A和B)、两种产品(X和Y)以及两种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构成,并假定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固定的。所要研究的经济问题是要确定一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劳动和资本在X和Y的生产之间划分,X和Y的产量分配给A和B,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1 交换效率条件
对于任何既定的一组可利用商品X和Y,它们不可能在A和B之间通过重新分配在不使另一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A或B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就是实现了交换效率的状态。简单来说,交换效率是指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不可能由进一步交易而有所改善的情况(斯蒂格利茨,1997,下册,第418页)。也就是说,当交换具有效率时,在个人之间就不具有进一步交换的余地(斯蒂格利茨,1997,上册,第32页)。
交换效率条件的推导可以用埃奇沃斯框图(Edgeworth box diagram)来说明。
如图1所示,此图表明了X和Y在A和B之间的所有可能的配置。横轴的OAX′和纵轴的OAY′表明的是该经济可利用的X和Y的总量。
在OAY′OBX′框图内的任何一点,代表了X和Y在A和B之间的一种潜在分配,其中,A的分配用从原点OA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表示,B的分配用从OB开始向西南方向移动表示。以e点为例,如果从原点OA来看,e点表明的是个人A分配到XA和YA;如果从原点OB来看,e点表明的是个人B分配到XB和YB,而XA+XB=X′,YA+YR=Y′。推而广之,此框图内的任何一点代表了X和Y分配给A和B的一种特定配置。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哪一点满足交换效率条件。
图1 埃奇沃斯框图
首先,我们要能够判断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境况变好,什么时候境况变坏。假定每个人都能最准确地判断其自身的福利,反映在其对X和Y的偏好之中。
假定每个人都有一组可以用一系列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或一个无差异图(indifference map)表明的确切偏好。例如,在埃奇沃斯框图中,无差异曲线UU上的e点和b点对个人A没有什么差异。
对个人A来说,位于无差异曲线UU东北方向的所有点比UU曲线上的点更受到偏好(使A的境况变好),而位于UU曲线西南方向的点都不如UU曲线上的点。
个人B也适用同样道理,只不过原点是OB,无差异曲线是VV。
通过该框图内的任何一点都可以画出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也就是说,A和B得到的所有可能的分配都可以按偏好次序排列。无差异曲线在任何一点的斜率表明的是某个人减少X而必须得到的Y的数量,以便使其境况同变化前保持一样,通称为Y对X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用符号表示,对A来说就是,对B来说就是。下面,我们借助图2来进一步解释这个概念。
图2 无差异曲线
图2描述的是某一典型个人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在q点的边际替代率MRSXY就是在q点的斜率,这正是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X),以便正好抵消Y的增加(△Y)对效用的影响。
假定用MUX代表X给这个人带来的效用MUX,这是X的单位变化的效用变化。X的微小变化△X使效用的总变化是MUX·△X。
同样,MUY是Y的边际效用,△Y的微小变化导致的效用变化是MUY·△Y。既然△X和△Y的变化必须使这个人的效用水平与从前相同,因此,MUX·△X=MUY·△Y,也就是说,这些效用变化必须相互抵消。
由于MRSXY=△Y/△X,所以,
无差异图或无差异次序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
第一,无差异图不测度X和Y的各种配置所产生的效用水平,而仅仅排列出次序。就拿个人A来说(如图1所示),e点比a点更受到偏好,因为它处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但我们说不出它到底好多少。效用假定是一种序数现象而不是基数现象(Alchian,1953,p.26-50)。第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也就是说,个人偏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随着一个人需要越来越多的X,需要的Y越来越少,Y对X的边际替代率递减。或者说,随着人们拥有的X越多和Y越少,同人们赋予Y的边际单位的相对价值相比,赋予X的边际单位的相对价值越小。
在图1中,e点显然不能满足交换效率条件。依据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在ebfc内的任何一点无论对A还是对B来说都优于e点。倘若重新配置X′和Y′,使e点移动到g点,从而使A和B处于高于UU和VV的无差异曲线上,他们的境况变得更好。
当然,g点也不是满足交换效率的点,还可以进一步重新配置X′和Y′。在埃奇沃斯框图中,交换效率点只是那些A的无差异曲线与B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诸如a、b、c、d各点。适用于所有这些点的通用条件是这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或者
在图1中,A的无差异曲线和B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切点可以从OA至OB连成一条线,通称为埃奇沃斯框图的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由于契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效率条件,所以,原则上有很多配置符合交换效率。
如果商品X和Y是无限可分的,那么,对于既定的一组X和Y,有无数种交换效率配置。
如果从效用角度来说,A和B沿图1所示的契约曲线可获得的效用水平的组合就构成了效用可能性曲线(utility possibility curve),它表明了在给定他人所获得的不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得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它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性质,如图3所示。
正如图1和图3所示,从e点向契约曲线上b和c之间(包括这两点)的某一点移动都属于帕累托改进,因此,契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认为比脱离该曲线的任何一点更好。
图3 效用可能性曲线
上述以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述了交换效率条件,那么,竞争性价格制度如何保证满足交换效率条件呢?这需要两个条件。第一,A和B必须是价格接受者,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商品X和Y的价格。第二,A和B在边际购买这些商品时面临着相同的一组相对价格pX和pY。竞争性市场满足这两个条件。在竞争性经济中,A和B都面临着斜率相同的线性预算线。
在图1中,假定A的预算线是Ⅱ,其斜率是A所面临的价格比率,与OA的距离由A的收入在该经济中的份额(比如说与拥有劳动力和资本的份额相同)来决定。他选择在a点消费,在此,,因为该点位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与此同时,个人B面临着相同的价格比率,并在他的预算线上选择一点,在该点,。因此,交换效率条件是:
在满足交换效率条件的竞争性经济中,相对价格反映出所有进行消费的个人对这些商品的相对边际估价。
因此,利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其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的货币度量标准,并将商品的价格作为度量其边际社会价值的标准。依据(1)式对边际替代率的定义,下式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把价格写成与边际效用呈正比关系,即pX=λMUX和pY=λMUY,其中,λ通称为边际收入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income)。
只要我们对全部商品使用相同的货币度量标准,以价格作为商品的边际收益就与反映边际替代率的价格比率相一致。
2.2 生产效率条件
倘若通过在各种用途间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不可能不使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的情况下而使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增加,那么,这种商品的生产就是有效率的。
简单来说,生产效率是指企业若不减少某种产品的产量就不能生产更多的其他某种产品。
生产效率条件与交换效率条件的推导类似。
假定这样一种经济,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既定的(L′和K′),用于生产X和Y。图4中的横轴衡量的是劳动,纵轴衡量的是资本。
OX和OY是衡量X和Y这两个“行业”使用L和K的原点。假定劳动和资本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埃奇沃斯框图内的任何一点代表的是这些要素用于X和Y生产的某一特定配置。例如,e点表明的是配置于X行业的LX和KX和配置于Y行业的LX和KY,而LX+LY=L′,KX+KY=K′。
图4 生产效率条件
这两个行业利用L和K生产X和Y所使用技术用等产量曲线图(map of isoquants)代表。
就行业X而言,FF代表从原点OX开始画出的一系列等产量曲线的一条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产量曲线表明了用来生产X的某一既定产量水平所需要的LX和KX的组合。一条X的等产量曲线向东北方向移至另一条等产量曲线,说明产量水平提高。同样,GG代表的是行业Y的很多等产量曲线的一条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在任何一点的斜率表明增加K的同时必须减少L,以便保持相同的既定产量水平,通称为K对L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用符号表示,对X行业来说就是,对Y行业来说就是。MRTSLK是最后一单位劳动对该行业的相对价值与最后一单位资本的相对价值之比。劳动增加对某一行业的增量价值就是由此而导致的产量增加,或称之为边际劳动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用MPL表示;资本的增量价值就是边际资本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用MPK表示。
因此,MRTSLK由下式给定:
其理由与图2对无差异曲线的解释极其类似。等产量曲线假定凸向原点,也就是说,随着L沿等产量曲线替代K,MRTSLK降低,其原因在于边际产量递减。
当在X和Y之间重新分配L′和K′时,若不减少一个行业的产量就不能增加另一个行业的产量,生产效率条件就得到了满足。比如,e点显然是低效率点,因为在ebfc范围之内,这两个行业都将处于生产更多的较高等产量曲线上。
因此,属于生产效率的L′和K′的所有配置点是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如a、b、c和d点;契约曲线OXabcdOY是劳动和资本供给既定(L′和K′)以及生产技术既定前提下的全部生产效率点的轨迹。因此,生产效率也可以用下列情况来表述:
推而广之,生产效率要求所有行业中的任何两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描述生产效率点轨迹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它表明的是该经济可以生产的X和Y的组合。图5中的a~f点与图4中的a~f点相对应。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通称为Y对X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或MRTXY,表明X的产量减少△X可以获得Y的产量增加△Y。
假定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某一点开始,通过少量的劳动从X转移到Y,使X的产量减少,Y的产量增加。X的产量降低数量是△X=MPLX·△L,Y的产量增加数量是△Y=MPLY·△L,因此,
同理,假定K从X转移到Y,则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个行业的边际资本产量的比率:
图5 生产可能性曲线
只要所有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接受者,并支付相同的要素价格,那么,市场价格机制就能保证生产效率条件得到满足。也就是说,竞争性要素市场将导致生产效率。
假定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是w(工资率)和r(租金率)。企业总是寻求在最低成本上生产其产量。假定X正在生产图4中等产量曲线FF给定的产量水平。
在现行的要素价格w和r之下,L和K的最低成本组合位于等成本曲线CC与等产量曲线FF相切的点(b)上,在此处,等成本曲线的斜率是w/r。在b点,等成本曲线的斜率w/r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Y行业面临着相同的要素价格w和r,最低成本同样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的点来选择。因此,
在如4所示的两行业模型中,工资-租金比率将不断调整,直至这两个行业在埃奇沃斯框图内选择了相同的切点为止。这种竞争性决定的切点位于契约曲线上,且对应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
如同产品的价格可以看作是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一样,要素价格也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对企业的边际价值。
根据企业的基本理论可知,竞争性企业雇佣生产要素直至要素的价格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为止,或者说,
因此,从(11)式可以看出,不仅要素价格比率(w/r)反映出要素的相对边际价值(MRTSLK),而且要素价格本身也是度量生产要素对企业的边际价值的标准。
2.3 总体效率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产效率条件决定了在L和K的供给既定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生产出X和Y的无数种组合,交换效率条件给出了每种(X,Y)组合分配给个人A和B都不可能改善境况的无数种方式,这样,就存在着满足交换效率条件和生产效率条件的双重无数种配置。总体效率条件就是要严格限制这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的配置点数量。
满足生产效率条件意味着劳动和资本得到有效地使用,经济运行处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某一点上,则MRTXY=(△Y/△X)生产。满足交换消除条件意味着X和Y的产量按其拥有通用的边际替代率(MRSXY)在消费者A和B之间分配,则MRSXY=(△Y/△X)消费。总体效率条件要求这两者相等:
MRTXY=MRSXY (11)
也就是说,在生产中Y替代X的比率必须等于在消费中Y替代X的比率。
这是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条件。
3.跨时模型中的经济效率条件
由于资源可以通过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而转入将来的生产中,所以,经济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用跨时模型来研究帕累托最优概念。最简单的跨时模型可以把时间分为两个时期(时间跨度不一定相等),即现在和将来。
为了便于图解,我们考察仅有两类商品的情况:现在消费(Cp)和将来消费(Cf)。由于引入了时间维,在分析中就必须做出完全预测假设,即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他们做出跨时决策时,很确定地知道将来存在的相对价格。
假定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消费的各种组合有一组偏好次序,可用图6中的无差异图来代表。在某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其斜率就是将来消费对现在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pf)。同上文一样,MRSpf也可以看作是边际消费效用的比率(MUp/MUf)。根据边际消费效用递减性质,当一个人获得更多的Cf和更少的Cp时,MRSpf将上升。
在图6中的45°线上,Cp=Cf。在这种情况下,1-MRSpf=1-△Cf/△Cp=(△Cp-Cf)/△Cp通称为纯时间偏好率(rate of pure time preference),是指为补偿现在消费某一既定数量的减少而需要将来消费按比例增加。
图6 跨时模型中的无差异图
从生产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在Cf与Cp之间画出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任何一点上,其斜率就是边际转换率(MRTpf),或者从边际角度上说是Cp可以转换成Cf的比率(△Cf/△Cp)。
因此,帕累托最优条件即总体效率条件是:
MRSpf=MRTpf (12)
在具有完全预测性质的竞争性市场情况下,(12)式成立。假定某一典型消费者现在的收入是Yp,将来的收入是Yf,利率是r。
在完全资本市场情况下,该消费者在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之间配置他的收入流量,满足下列预算限制:
(Yp-Cp)(1+r)=Cf-Yf (13)
也就是说,现在的储蓄(Yp-Cp)将产生利息收益r,决定了下一时期消费超过收入(Cf-Yf)的数量。整理(13)式,得到:
该方程式表明,两时期的消费现值必须等于两时期的收入现值,折现率为r。图6中的预算线AB是一条表明方程式(13)或(14)的线,其斜率是(1+r)。消费者通过在预算线上选择无差异曲线与该预算线相切的点(MRSpf=1+r)来使两时期的效用最大化。从生产方面来看,竞争性市场机制也将保证投资的收益率就是利率r,或者说,MRTpf=1+r。所以,MRSpf=1+r=MRTnf,(12)式表明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无差异曲线分析(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公平与效率的抵换(Trade-Off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Alchian, A.A., 1953, The Meaning of Utility Measuremeri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2.
Boadway,R. W., 1979,Public Sector Economics, Winthrop Publishers,Inc. .
斯蒂格利茨,1997,《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