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497页(15301字)

【内容介绍】:

税收效应取决于市场结构和均衡概念,因此,一种税的归宿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而改变。

本文首先考察供求弹性与税收转嫁的程度之间的关系,然后阐示对各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市场课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最后指出这种分析的缺陷。

1.税收归宿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弹性与税收归宿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需求者支付的税收比例越小,供给者支付的税收比例越大;相反,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转嫁给需求者的税收比例越大。在完全无弹性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极端情况下,全部税负都由供给者(需求者)承担;相反,在完全弹性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全部税负都转嫁给需求者(供给者)。

1.1 需求弹性对税收归宿的影响

图1中的DE曲线是相对有弹性(弹性值在1~∞之间)的需求曲线,DI曲线是相对无弹性(弹性值在0~1之间)的需求曲线。当对供给者课税时,通过把税额加到供给曲线上,来找到税收负担。在需求曲线是DE的情况下,交易数量减少到QE,税额是P1P2。相比之下,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DI的情况下,交易量减少到QI,税额是P3P4

图1 需求弹性对税收归宿的影响

比较上述分析的情况,得到两点结论:第一,需求曲线的弹性越低,交易数量的减少程度越低,需求者承担的税负越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需求曲线是无弹性的(DI)的情况下,需求者承担的税负是P3P*,供给者承担的税负是P*P4。显然,P3P*>P*P4。第二,需求曲线的弹性越高,供给者支付的税额越大。

再看图1,在需求曲线是有弹性的(DE)的情况下,需求者承担的税负是P1P*,供给者承担的税负是P*P2。显然,P1P*<P*P2。这就是有关需求曲线弹性高低的税收归宿一般原则。

同理,从市场的供给面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原则。

读者可以画一个类似图1的图形,但分析的是供给曲线的弹性:画一条有弹性的供给曲线,再画一条低弹性的供给曲线。可以证明,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需求者支付的税收比例越大。

1.2 完全弹性或完全无弹性供给与税收归宿

图2和图3表明了两种极端的情况。在图2中,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弹性值等于零),表明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总是固定不变的。

在完全无弹性的供给曲线情况下,虽然也许是对需求者课税,但全部税收最终将由供给者承担。换言之,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不变,即P*=Pd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数量不受课税的影响。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市场的需求面:如果需求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全部税收将由需求者负担,交易数量也不受影响。

图2 完全无弹性供给与税收归宿

图3说明的是另一种极端情况:完全弹性(弹性值趋于无穷大)的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供给者对价格相对下降反应强烈,会大幅度减少其供给量。由于供给量骤减,反而驱使价格上涨,则全部税收将由需求者负担。换言之,因为,当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的时,供给者收取的价格不变,P*=Ps,税收负担全部由需求者负担。

同样地,完全弹性的需求,将使供给者承担全部税收负担。

图3 完全弹性供给与税收归宿

倘若思考一下,上述这些结论的由来是很简单的。

无弹性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意味着,供给者或需求者不愿意取代课税的商品,这就使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对这些商品所课征的税收。相反,弹性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意味着,若价格呈反向变化,供给者或需求者愿意放弃课税商品的供给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得弹性供给者或需求者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市场的另一方就得承担大部分税收负担。简单来说,有关的供给者或需求者越是愿意取代课税商品,越是有能力迫使市场的另一方承担税收负担。

1.3 供求双方的税收负担率与供求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在图1中,P3和P1代表是需求价格Pd,P4和P2代表的是供给价格Ps。从第1.1节的分析可知,需求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是Pd-P*,供给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是P*-Ps

因此,需求者承担的税收负担对供给者承担的税收负担的比率是(Pd-P*)/(P*-Ps),这个比率其实就是纳税后,需求者所付价格的变化与供给者所获得的价格变化的比率。这个比率式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交易量(以有弹性需求曲线为例,课税后的交易量是QE的变化(Q*-QE),得到:

(Pd-P*)/(Q*-QE)

(P*-Ps)/(Q*-QE)

这个表达式表明的是需求曲线的斜率与供给曲线的斜率的比率。它意味着需求者承担的税收负担与供给者承担的税收负担的比率,将等于需求曲线的斜率与供给曲线的斜率的比率。

尽管在曲线的斜率与其弹性之间并不存在一般的关系,但当两条曲线经过同一点时(如图1中的需求曲线),较平直的曲线的弹性更大。

因此,曲线的弹性越大,市场的另一方所承担的税收负担就会越多。而且,在这个交点上,曲线的斜率比率将等于其弹性比率,从而对于微小变化而言,供给者承担的税负与需求者承担的税负的比率,就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率。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愿意以弹性而非斜率来思考问题,但应当予以注意的是,曲线斜率的比率与市场每一方最终支付的税收比例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准确的。比如,斯格雷夫(Musgrave,1959,p.292)就认为,弹性的比率等于需求者承担的税负与供给者承担的税负的比率。当然,有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一结论可能适用于离散变化,而在弧弹性的情况下就并非准确(Holcombe,1988,p.166)。

2.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有这样一种市场,无论对于商品还是生产要素,都存在着很多购买者和出售者,这种市场结构就是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

如果它是一种商品市场,税收可能是一种只落在这种商品上的选择性商品税,例如汽油税或香烟课税。如果它是一种要素市场,这种税则是对这种要素的所有使用者课征的一般要素税。

例如只对劳动收入课征的工资税。一般所得税可能不适合这种情况,因为它包括对资本的课税,而资本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它的价格在独立的市场上确定。

2.1 对供给者课征的单位税

为了简化起见,这里将以考察单位税(unit tax)的税负转嫁作为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理论的起点。所谓单位税是指每单位交易商品所付的税。

例如,烟草税是对每包烟课征一定数额的税,等等。这种税的应纳税额是基于出售的单位数量。

相比之下,这些商品也可以课征从价税,这是以出售商品的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的。例如,从价税可按出售的啤酒价值征收12%的税,而单位税则可能是每罐10美分。

零售税一般总是从价税,按零售价值的一定百分比课征,但消费税一般是对特定选择的商品课征的,既可以是单位税,也可以是从价税。

如果在竞争性市场中,单位税是对商品的供给课征的,税负转嫁情况将如何?这种情况可以用图4来说明。在图中,供给曲线是S,需求曲线是D,均衡价格是P*。由于供给者必须对其出售的每单位商品缴纳单位税,每单位商品的成本将按所纳税额(T)增加,故供给曲线也会以相同的数量向上移动。

新的供给曲线是S+T,供给曲线S与S+T之间的箭头表明,这两条供给曲线的差额是税额。这时,价格上升至Pd,产量下降至Q。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当对供给者课税时,价格将上升,需求者最后要承担一部分税收负担。

图4 对供给者课税的税收归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并不是按全部税额上升的。

税额是供给曲线S与S+T之间的距离,但P*到Pd的距离小于税额。要在纵轴上找出全部税额,需要从S+T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开始,向下作一垂直线,与原供给曲线S相交的点,确定了供给者在纳税之后所获得的单位价格。Ps到Pd的距离才是全部税额。这表明,尽管这种税开始时是对供给者课征的,但供给者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了需求者,其余部分由供给者承担。

P*开始向上指的箭头,表明的是需求者承担的税负部分,向下指的箭头,表明的是供给者承担的税负部分。这两部分的相对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2.2 对需求者课征的消费税

如果对需求者课征数量相同的消费税,税收归宿将如何?利用图5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在图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与图4是相同的,但消费税使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志DT。

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他们所关心的是他们必须支付的总价格。所以,如果对这种商品课税,他们的需求将下降,下降的幅度等于税额,即D与D-T之间的差额是税额。

图5 对需求者课税的税收归宿

在新的需求曲线之下,新的均衡价格是Ps,新的均衡数量是Q′。市场价格从P*下降至Ps,把原本对需求者课征的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了供给者。

虽然需求者支付给供给者的价格是Ps,但他们也必须支付税收,即D-T与D之间的差额。从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T的交点开始,向上作一垂直线,与原需求曲线D相交的点,确定了需求者在纳税之后所支付的单位价格。

在图5中,P*开始向上指的箭头,表明的是需求者承担的税负部分,向下指的箭头,表明的是供给者承担的税负部分。这两部分的相对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2.3 对供给者的课税与对需求者的课税

图4和图5阐示了,对供给者课税,可能有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了需求者;而对需求者课税,也可能有一部分转嫁给了供给者。因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供给者和需求者最终都要分担税负。那么,如果同时对供给者课税或对需求者课税,税收归宿将如何?这个问题可以用图6来说明。在图6中,S和D曲线来自图4和图5,S+T曲线来自图4,D-T曲线来自图5。

实际上,图6是图4和图5的合成图。

图6 对供给者课税与对需求者课税的比较

供给曲线S与S+T之间的距离等同于需求曲线D与D-T间的距离——两者都等于税额,故此,图6中的箭头指的是这两种情况下的税额。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幅度与第二种情况下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的幅度相同。

这意味着:图4中的Pd与图5中的Pd是相同的,图4中的Ps与图5中的Ps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最初是对谁课税的,需求者支付的数额是相同的,同样地,供给者支付的数额也是相同的。

因此,税收是对供给者课征的还是对需求者课征的,并没有差别——无论最初是对谁课税的,需求者和供给者最终都要支付相同的数额。但是,供给者支付的税额通常与需求者支付的税额是不同的需求者或供给者支付的税收比例,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从这种分析中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税收的实际负担可能与税收的法定安排不同。例如,消费者可能缴纳销售税,但如上述分析表明,销售税的部分负担可能转嫁给供给者。

同样地,社会保险税名义上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也许是各支付一半。但是,由于雇员是劳动力的供给者,雇主是需求者,无论这种税全部是由雇员支付的,还是由雇主支付的,或是由二者分担的,其实际负担是相同的。无论政府怎么说,供求规律决定着最终谁承担税收负担。

2.4 对生产要素所得的课税

上述讨论的都是对商品的课税,只不过按对供给者课征还是对需求者课征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实际上也适用于对生产要素所得的课税。

西方经济学界把生产要素所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工资、利润、地租。对它们课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也可以用局部均衡方法分析。

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的税收归宿对生产要素的所得课征所得税,其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状况,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大小。当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完全无弹性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承担了全部税负。

在图7中,D代表的是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S是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课税之前,要素所得为P。

对要素所得课税后,实际需求曲线变为D′。D与D之间的距离反映的是,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与供给者获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税收楔子。

征税之后,要素的供给者获得的所得为Ps,而要素的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不变,即P=Pd。这说明,在生产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政府对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所得课税,完全不能转嫁,而由要素供给者自给承担。

图7 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的税收归宿

要素供给富有弹性时的税收归宿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时,或者说,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大于其需求弹性时,对生产要素所得课税,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承担。

图8说明了要素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的要素所得课税归宿情况。在图中,要素的需求曲线较陡,表明其弹性较低。课税之前,供求曲线相交的E点,决定了税前收益率为P,要素供给量为Q。课税之后,要素的供给者因净收益率下降而反应强烈,致使要素供给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即QQ>PPs。此时,要素需求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是Pd,要素供给者实际获得的报酬是Ps,从Ps到Pd的距离就是税额。这项税额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PdP,另一部分是PPs,而PdP>PPs。这表明,在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对生产要素课征的税收大部分将由要素的需求者负担。

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时的税收归宿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小而需求弹性大时,或者说,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小于其需求弹性时,对生产要素所得课税,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承担。

图8 要素供给富有弹性时的税收时宿

图9说明了要素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的要素所得课税归宿情况。

在图中,要素的供给曲线较陡,表明其弹性较低。课税之前,供求曲线相交的E点,决定了税前收益率为P,要素供给量为Q。

课税之后,要素的供给者对净收益率的下降反应很小,因而要素供给量下降的幅度小于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即QQ′<PPs。此时,要素需求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是Pd,要素供给者实际获得的报酬是Ps,从Ps到Pd的距离就是税额。同样,在这项税额中,要素需求者支付的部分是PdP,要素供给者支付的部分是PPs,PdP<PPs。这表明,在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对生产要素课征的税收大部分将由要素的供给者负担。

图9 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时的税收归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课税要素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这项课税的大部分税收负担将由要素的需求者承担;相反,若课税要素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则这项课税的大部分税收负担将由要素的供给者承担。

3.垄断市场下的税收转嫁与归宿

在上述分析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起着关键作用。可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几乎不存在。本节则分析在其他市场结构下,税收转嫁与归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1 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下的税收归宿

对商品课税 首先分析在垄断行业中,对其产品课征特定商品税的税负转嫁情况。图10说明了对商品X按从价税率t课税的情况。在征税之前,垄断者选择产量X1,在此,边际收入(MR1)等于边际成本(MC)。产量为X1时的价格是P1,这是由平均收入曲线(AR1)决定的。

图10 完全垄断情况下的商品税归宿分析

现在,征收一种从价消费税。无论该企业出售多少产量,它的净价格现在按课税额降低。净价格偏离毛价格的多少取决于选择的产量水平,因为此税是以价格为基础的。价格越高,税额越高。企业的平均收入曲线变成AR2,在此,AR1=AR2(1+t)。结果,企业面临的边际收入曲线是MR2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X2,净价格是P2,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毛价格是P2(1+t)。正如所预期的,产量下降了,而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上升了,表明一部分税收转嫁给了消费者。

需求曲线越缺乏弹性以及企业的MC曲线越平直,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税收负担份额[P2(1+t)ABP1]就越大。[可以证明,对垄断行业课征的单位税同筹措相同税收收入的从价税相比,前者将导致较高的价格。这等同于说,从价税同导致相同的产出和价格(含税)的单位税相比,后者将导致较低的税收收入。在竞争条件下,从价税与单位税是等价的(Musgrave,1959,p.287-311;Bishop,1968,p.198-218)]这个结果类似于上述竞争情况下的结果。

然而,如果税收适用于更多的商品,局部均衡分析可能就会出现不足。

对要素课税 下面分析对垄断行业课征要素税的税负转嫁情况。一般来说,尽管税收将适用于利用这种要素的许多行业,但只集中对一个行业分析,这可能是非常不完全的。

考察一下对生产产品X的垄断者课征一种要素税的情况,如图11所示。这种税也许是对劳动力课征,也许是对资本课征,也许是对任何其他生产要素课征。例如,公司所得税将是一种对资本课征税,假定使用资本的某些成本没有从税基中充分地扣除,诸如估算利息、风险、企业家才能等等。落在纯利润上的那部分税收当然是由公司的所有者承担的。对纯利润课税不会影响产量水平,故在此不予考虑。

在征税之前,产量是X1,价格是P1

对要素征税将使长期平均生产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提高至AC2和MC2。AC和MC向上移动多少,不仅将受到课税要素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份额的影响,而且受到以生产过程中的未课税要素取代课税要素的能力。这种替代性只是在长期才是可能的。

在图中,不能直接观察到获得多少税收收入。成本曲线升高的效应是把产量降低到X2,把价格提高到P2,从而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了该种产品的消费者。需求曲线越缺乏弹性,企业的MC曲线越平直,转嫁出去的税收负担就越多。

图11 完全垄断情况下的要素税归宿分析

3.2 寡头垄断情况下的税收归宿分析

上述所说的对商品课税和对要素课税,都是在完全垄断市场假定下分析税收转嫁与归宿的。

在现实中,很多行业既不是完全竞争的,也不是完全垄断的,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寡头垄断。然而,目前缺乏对寡头垄断行业征税的效应进行局部均衡分析,主要是因为对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管理寡头垄断行业还缺乏完善的理论,但也有某些推测(Boadway,1979,p.298)。

如果企业采用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法或平均成本定价法,则企业将把任何税收都会看成是成本而转嫁出去。在寡头垄断行业中,如果企业觉得竞争对手不会跟从的话,他们不愿提高价格。

企业可能向前转嫁税收,因为这是一种所有竞争者面临的成本增加,因此,他们觉得所有企业都会拥护价格提高。或者,寡头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可能寻求一种防御性定价政策(policy of defensive pricing)。也就是说,他们把价格定得很高,以防止其他可能的高成本企业进入该行业。如果增税不仅影响所有潜在进入者的成本,而且还影响已经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它很可能将被转嫁。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税是一种对利润课征的税,如果潜在进入者仅有边际(很小的)利润,而已在该行业中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利润,则这种税在鼓励一定程度的进入的情况下不可能被转嫁。

但是,如果企业不是最大化其利润,而是最大化其销售收入或总收入(税后)。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产量课税的效应可能取决于企业把这种税看作是增加成本还是减少收入而定。对要素投入课税很可能被看作增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会改变它的产量或价格,而可能承担全部税收。

然而,商品课税可能被看作是减少收入,这可能引起企业减少其产量而提高其价格,故而使部分税收向前转嫁。实际上,单位税可能被收入最大化者向前转嫁,而从价税则不能这样。这是因为在从价税的情况下,在相同的产出水平X0上,边际收入等于零(最大收入点)。这可用图示阐明。在图12中,AR和MR分别代表税前的平均收入线和边际收入线;AR和MR′分别代表税后的平均收入线和边际收入线。单位税可能使MR和AR向左平行移动。

图12 单位税与从价税的比较

遗憾的是,上述结论仅仅是推断,难以作为税收归宿理论的分析基础。对不完全市场结构下的税收归宿分析,有待于用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以局部均衡模型分析特定税收的转嫁的例子,主要是针对公司利润税的分析。在这方面,克瑞兹尼克和马斯格雷夫(Krzyzaniak and Musgrave,1963)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利用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公司税变化与资本收益率、利润率以及股本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资本收益率和利润率的提高,全部抵补了公司税的提高。

这可能意味着100%的转嫁。另一方面,属于资本的要素比例并没有像100%的转嫁所要求的那么多,这意味着其他非税要素可能一直在起作用。这项研究的充分转嫁结果一直受到以经济计量方法分析的经济学家的批评。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收益率与税率间的关系,并不能惟一地用税收转嫁来解释。

税率的提高可能伴随着其他现象,而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资本收益率,如经济中的过度总需求、政府支出等等(Cragg,Harberger,and Mieszkowski,1967,p.811-821;Cragg,Harberger,and Mieszkowski,1970;Krayzaniak and Musgrave,1970;Gordon,1967,p.731-758;Oakland,1972,p.235-244;Dusansky,1972,p.357-371)。但是,所有这些经济计量研究,对于公司税是充分转嫁的、不分转嫁的还是不能转嫁,都尚未得到一致的意见。

4.财产税的税收归宿

前两节所分析的税收转嫁与归宿,基本上都是以商品或所得作为课税对象。上述分析所得到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财产税。

财产税是一种按不动产(包括土地和可再生资本)的估定价值按年征收的税种。资本的估定价值表明的是将来产生的净所得的现值,如果不动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估定价值等于市场价值,从这些意义上说,财产税等同于对资本所得流量的课税。考察这样一种情况:某财产价值是100000美元,假定未来的预期利率是10%。该项财产可能产生的收入流量(如它的租金)每年是10000美元(100000美元×0.1)。

每年征收的3%财产税等同于对该项财产所得课征30%的税。这两种税都能产生3000美元的税收收入。当然,在所有人-占有人的情况下,假定所得税是对估算租金课征的。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税收归宿可能取决于有关不动产的供求弹性。

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得到如下两个命题:第一,从财产税是一种对土地课税的意义上说,它将完全由纳税人承担,因为土地属于无弹性供给。第二,对住房课征的财产税将由住房的使用者(承租人或所有人-占有人)承担,因为住房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前者一直用来说明对土地课税是一种理想的税,因为它一方面不会产生超额负担,另一方面它还由属于高所得收入者的土地所有者承担。第二个命题通常用来表明,财产税是一种累退性很强的税,因为它相当于对住房课征的消费税,而住房是一种必需品,其绝大部分是由低所得者承担。

5.管制情况下的税收归宿

政府通过各种管制措施也可以改变市场功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较高的保护、外汇管制、价格控制、平行市场、信贷配额等等。这些特点会改变标准的税收归宿结论。这里我们考察三个例子:当存在价格控制,鼓励了平行市场(parallel market)的发展时货物税的归宿;当存在进口数量控制时,关税的归宿;当企业受到信贷配额限制时,公司税的归宿。在所有这三种情况中,税收归宿的结论与不存在这种对市场的非税收控制时的归宿不同。

5.1 价格控制与货物税归宿

有许多课征销售税和货物税的项目,广泛使用着价格控制,这会改变税收的归宿。如果受到价格控制的企业在法律上允许转嫁这种税,那么不管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如何,这种价格都会以这种税的数量提高。

如果没有允许税收转嫁的法律条款,那么这种税就会后转给要素所得的收益者。

更为全面的分析应该考察下列情况,即价格控制通常还会鼓励平行市场或黑市场的出现(Shah and Whalley,1991,p.166-187)。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种税的开征可能改变在正规市场与平行市场之间的相对交易数量,将影响平行市场的价格。因此,这种税在由正规市场的购买者承担的同时,平行市场的交易者也承担了一部分。

5.2 在数量限制下的进口关税的归宿

进口税(或增值税中的进口部分)归宿的假设通常是它们可以全部前转。前转假设意味着关税以类似于销售税的方式来对待,因此被认为是累退的。

然而,如果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对进口施以数量限制,不管是通过配额的直接控制,还是通过外汇等的间接控制,这一结论都将有所不同。当数量控制受到限制时,这种税将由配额租金的获得者承担,那么这种税对国内的消费者价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因为配额权通常分配给较高的收入阶层,这种归宿的关税要比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更具累进性。

5.3 信贷配额与公司税归宿

信贷配额不管是由政府规定的还是由私人借贷机构实施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很普遍。

这种与数量控制(如进口配额)的作用相同的配额会影响到公司所得税的税收归宿。在信贷配额的情况下会产生租金,而公司税主要把拥有配额信贷的人的租金拿走,降低他们的时间和货币投资的收益。

倘若拥有贷款的人处于收入分配的最高层,那么,这种税可能要比自由进入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更具有累进性。

6.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作为完整的税收归宿理论,上述局部均衡分析是不够的,因为它忽略了很可能在其他市场上发生的、将影响相对效用水平的许多相对价格的变化。如果被课税的市场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因课税而导致的生产要素供给的下降,将使这种要素同其他要素相比产生一种相对稀缺性,很可能降低其他要素的含税相对价格。对其他要素价格的这种影响的程度将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是如何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以及课税要素在商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的确,这样画的课税生产要素需求曲线隐含着把这些决定其形状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例如,其他要素对课税要素的替代性越强,课税要素的需求弹性越大,供给者的税收负担越大),但这种分析不能明确地表明其他要素价格是如何受到影响的,而这个问题是归宿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在分析对劳动所得征税时,不仅对劳动力价格会发生什么感兴趣,而且还要注意资本价格的变化,因为我们希望知道这种税如何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在一定程度上说,对生产要素课税,可能会通过相对商品价格的变化,影响家庭所得的使用。对劳动所得课税通过提高劳动力的含税价格(相对于资本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来说,将引起适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上升。

如果分析对特定商品产量课征的税,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局部均衡分析只能告诉我们课税商品的价格发生了什么。这种税也很可能引起其他商品价格变化以及相对要素价格变化。如果课税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占很小的比重,则局部均衡分析的缺陷不像在要素税情况下那么突出。

局部均衡分析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种分析可以处理的税收类型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只能处理适用于特定市场的税收。特别是,它既不能处理部分要素税,也不能处理一般所得税或商品税。部分要素税或者说对有限数量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征税(如从其对公司部门资本的收益征税上说的公司所得税),只能影响那种要素的市场,即使它们会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价格。显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没有得到充分表达,因为只有部分需求和供给被课税。

一般所得税可以被看作是对全部生产要素的征税,因此,它同时冲击着若干市场,故对单一市场的分析是不充分的。当商品税同时对若干商品课征时,如同一般商品税的情况一样,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即使所有商品或要素都以同一税率课征,但若它们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或供给弹性,它们的相对价格也会变化。单一总供求曲线分析不能说明这些相对价格变化。

局部均衡分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它忽略了政府收入的使用问题。特别是当想进行差别归宿分析以比较两种税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上述所有问题,在税收的一般均衡分析中都予以明确考虑了。但这并不是说,局部均衡分析没有价值。

它表明了税收的基本的或初始效应,在有些情况下,这还可能是最重要的。例如,在完全无弹性的要素供给情况下,一般要素税或一般所得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种情况下,被课税的要素承担全部税收负担,如同在无弹性供给情况下,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税收转嫁与归宿(Tax Shifting and Incidence)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ax Incidence)

税收归宿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历史发展(Static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ax Incidence: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ishop, R. L., 1968, The Effects of Specific and Ad Valorem Tax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2.

Boadway, R. W., 1979,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Massachusetts: Winthrop Publishers,Inc. .

Cragg, J., A. Harberger, and P. Mieszkowski, 1967,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5.

Cragg, J., A. Harberger, and P. Mieszkowski, 1970, Corporate Tax Shifting: A Rejoinde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

Dusansky, R., 1972, The Short-Run Shifting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in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4.

Gordon, R. J., 1967, 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 in U. S. Manufacturing, 1925 -196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

Holcombe, R. G., 1988,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Krzyzaniak, M. and R. A. Musgrave, 1963, The Shifting of Corporation Income Tax, Johns Hopkins Press.

Krayzaniak, M. and R. A. Musgrave, 1970, Corporate Tax Shifting: A Respon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

Musgrave, R. A., 1959,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New York: McGraw-Hill.

Oakland, W. H., 1972, Corporate Earnings and Tax Shifting in U. S. Manufacturing, 1930-1968,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4.

Shah,A.and J.Whalley,1991,The Redistributive Impact of Taxation in Developing Coumtries, in J. Khalizadeh-Shirazi and A. Shah, eds. , Tax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