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858页(15087字)
【内容介绍】:
长期以来,财政赤字之所以成为政界和公民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引起货币财政性发行,导致货币供给量超额增加,最终诱发恶性通货膨胀。
可是,财政赤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尽管论述赤字、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联系是传统理论的一个部分,但这种联系远比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要间接得多(里特和西尔伯,1990,第226页)。
1.财政赤字、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间的一般关系
财政赤字有时虽然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但不一定影响物价总水平,有时它虽然没有增加货币供给量,却有可能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1.1 在赤字引起供给量增加时,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
其原因并不难寻。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由于创造了新货币,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
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战争时期: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加,而人们所要消费的可用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在下降,这时,赤字财政就会使经济出现严重的物资稀缺,物价飞涨。
当然,就是在和平时期的发展中经济,也难免要遭受实行赤字财政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Seth,1980,p.633)。
第一,在经济发展中,至少是经济发展伊始,在执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同时,商品和劳务未增加。人们的货币收入因货币供给增加,再通过乘数效应而提高,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无疑会给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按照不平衡增长理论,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把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这些行业需要庞大的资本投资,而这些投资项目的工期长,项目的产出不能与货币供给的增加保持同步,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价格水平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短期是如此。
第三,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不高,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当人们的收入由于经济中货币供给的扩张而增加时,他们不得不在满足其基本需要上(诸如衣、食、住等)花掉更多的钱。这自然会推动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造成经济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反,在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赤字财政也许不会引起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因为,发展性的赤字财政虽然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但它同时也会增加人们用于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对商品和劳务的超额货币需求会被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扩大所抵消。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体系内存在着一定的非货币化部门,货币尚未引入,其交易一般是物物直接交换,一部分新创造的货币(作为赤字财政的结果)有可能被非货币化部门所吸收。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赤字财政只推动了经济中的货币化进程,而没有对价格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上升,根据凯恩斯的交易动机理论,这显然会促使货币需求增加。
因而,货币供给增加的一部分要被经济中的各种流动性要求的增加所抵消。
故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得到抑制。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各国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一般主要用于生产性目的,而且着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上。
因而,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会随着货币供给的扩张而提高。换言之,额外的货币供给与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有一定的适应关系。
第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未得到利用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因此,执行赤字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不但不会产生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性上涨,反而会动员这些闲置资源用于生产目的。
新增货币流量注入到这种经济中,实际上将导致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得到利用,增加经济中的生产。
总之,在和平年代的经济发展时期,货币供给量增加只是有可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涨,这要看当时的经济环境而定。
1.2 在赤字未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在财政赤字没有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在封闭性经济状态下,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财政支出构成。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总需求的变动。如果赤字支出不断增加,促使总需求增加,以致于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缺口,从而引起价格总水平上升。
假定在没有赤字支出的情况下,经济处于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相交所决定的均衡点E(如图1所示),并且E点处于长期总供给曲线上,产出水平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Y,价格水平为P。
图1 财政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胀
当赤字支出增加时,经济中的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将随之上移。倘若总需求曲线由AD上移至AD′,则新的总需求曲线AD′将与未发生变化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相交于E′点,从而推动价格水平P点上升至P′点,由赤字支出诱发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旋即出现。
当然,财政赤字引起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有一个过程的。马斯格雷夫教授(马斯格雷夫和马斯格雷夫,1987,第448页~第490页)分析了存在反应时滞的情况下,赤字引起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动态过程。
1.3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一般关系
如上所述,财政赤字可能会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但是,财政赤字最终是否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要视弥补赤字的不同途径而定;货币供给即使增加了,在某些经济条件下也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作为一种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预算收支差额,我们把它看作是经常收支的差额。要弥补这一差额,政府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动用财政结余、扩大货币供给以及增加公债发行。相比之下,前两者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政治方面,都比较被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会使用这两种工具,而后者则是政府经常利用的手段。
财政结余意味着对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削减了社会总需求量。如果动用它,就是对这种货币购买力的释放,可能会加剧社会供求矛盾。
特别是在实行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并把财政结余资金作为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加以利用的情况下,动用财政结余(当信贷已存在差额时),就等于抽回银行已短缺的信贷资金,迫使银行进行财政性的货币发行,其效应等同于增发货币、扩大货币供给所产生的效应。
在商品经济发达、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扩大货币供给实际上主要通过中央银行购买新的政府债券来完成,亦即发行新货币。如果经济体系中没有新增商品和劳务量,要求货币化的部门也无增加,那么,这种货币的增加,其效应显然是扩张的。
无论是动用财政结余,还是扩大货币供给,在为赤字融资时,公众持有的货币最终与赤字呈等量增加。
政府为赤字融资的另一途径是发行公债。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中,政府为了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公债,一般由三个主体来购买。公债购买的主体不同,导致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也不同。
第一,公债购买的主体是非银行公众。
由非银行公众购买公债,如同政府征税一样,减少了货币供给量,它将货币从公众口袋里转移到财政部的账户上,当财政部把这笔资金转移到中央银行时,银行准备金也同样减少了。政府一旦把这笔资金花出去时,货币供给量和银行准备金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政府通过向非银行公众发售公债以弥补赤字的净结果是,货币供给量和银行准备金都未变化,如同征税情况一样。
第二,公债购买的主体是商业银行系统。
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公债以弥补赤字的净结果,取决于银行准备金是否变动。(1)倘若中央银行保持其准备金总量不变,这就迫使商业银行要么向公众出售其他等量资产,要么减少贷款。
如果是前者,公众可用他们持有的额外货币交换银行的资产;如果是后者,公众对银行的负债就会减少,这也意味着公众资产的相应增加。因此,在总准备金不变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向商业银行发售债券为赤字融资的结果是: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同原来一样,但持有的资产增加了。
(2)倘若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总量,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其数额恰好等于银行购买新的政府债券数额,这实际上等同于中央银行直接为预算赤字融资。在此情况下,公众持有的货币将以赤字的数额增加,而对公众持有的资产却丝毫无增加效应。
第三,公债购买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财政部的最后一项选择,就是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这种方法既不减少货币供给量,又不减少银行准备金。政府仅仅出售一些债券给中央银行,并为其弄到一个支票存款账户。
当财政部支出这些资金时,公众得到更多的活期存款,银行得到更多的准备金。这种弥补赤字的办法与印发钞票并无二致,它使货币供给量和银行准备金都得以增加。
由此可见,对赤字效应(即财政赤字对一般价格水平的膨胀性影响)的考察,归根结底是考察赤字融资对公众持有金融资产构成(是货币还是债券)的影响。换言之,赤字效应可以从公众持有额外货币和新资产净额的构成来分析。(1)如果预算赤字是以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而未增加准备金来融资的,则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将增加,而银行资产持有量不变;(2)如果预算赤字是以印发钞票或动用财政结余来融资的,则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将增加,而银行资产量不变;(3)如果预算赤字是同时以这两种办法共同融资的,则公众持有的货币和资产将同时增加。无论哪种融资方法,公众持有的净金融资产总额正好以赤字的数量增加。
关键的问题是:赤字财政对非银行部门公众持有的净金融资产构成状况的影响如何,以及这种构成对生产、就业与价格等国民经济变量的影响怎样。金融资产的构成状况说明的是预算赤字的财政效应和货币效应各自是膨胀性的还是紧缩性的,这种构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状况说明的是预算赤字的总体效应是否是膨胀性的。
2.财政赤字膨胀效应的分析模型
上一节我们简单分析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赤字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有时会爆发,有时却隐匿,取决于赤字财政所导致的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否与它所导致的商品和劳务的产出量的增加相适应。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赤字是通过什么机制引起通货膨胀的呢?这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问题(郭庆旺、三好慎一郎、赵志耘,1993,第96页~第110页)。
在财政连续发生赤字的情况下:(1)如果社会货币量不变,预算赤字所导致的公众持有银行资产的增加会引起生息资产的超额需求,推动利率上升。利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部门投资支出,因而部分地抵消了预算赤字的膨胀性财政效应。
(2)如果社会货币量增加,预算赤字没有改变利率水平,民间部门的投资支出有增无减,因而预算赤字的膨胀性财政效应会变本加厉。(3)如果预算赤字引起社会货币供给量增加,以至使利率水平开始下跌,出现膨胀性的货币效应,并与膨胀性的财政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导致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
所以,面对预算赤字的财政效应总是膨胀性的这一严峻事实,预算赤字的总体效应是否为膨胀性的,依赤字的货币效应是否为膨胀性及其膨胀的程度而定。对此,我们根据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来分析赤字效应。该模型修改后的形式可以写成如下各式:
Y=C+I+G(商品市场) (1)
C=0+c1Yd+fW(消费函数) (2)
I=I0+Ir+IyY-Itc(TC/YC) (投资函数)(3)
Y=YC+YNC(国民收入分配) (4)
Yd=Y-TC-TNC+TR (可支配收入) (5)
PTC=tc0+tc1PYC(公司所得税) (6)
PTNC=tnc0+tnc1PYNC (非公司所得税) (7)
T=TC+TNC(税收收入总额) (8)
G=G′(财政支出) (9)
MD=M0+LyY-Lrr+LwW (货币需求) (10)
MD=MS (11)
MS=M/P+d(G-T)+V (货币供给) (12)
P(G-T)=M″+B″ (政府预算限制) (13)
M″=dp(G-T)+PV (货币创造) (14)
B″=(1-d)p(G-T)-PV (公众吸收的政府债券) (15)
PW=PK′+M+M″+B′+B″ (财富定义) (16)
W=K′+(M′+B′)/P+(G-T) (16′)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C——实际消费支出
I——实际投资支出
G——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支出
T——实际税收收入
TNC——实际非企业税收收入
TR——实际转移支付
TC——实际企业所得税收入
Y——实际国民收入
YC——实际企业所得
YNC——实际非企业所得
Yd——可支配收入
r——利率
MD——实际货币需求量
MS——实际货币供给量
W——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财富
M′——名义货币供给量
B′——名义政府公债供给量
V——中央银行对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购买
M″——用货币创造来融资的那部分赤字
B″——用公债供给来融资的那部分赤字
P——一般物价水平
K′——资本存量
与传统的IS-LM模型相比,这里所列示的IS-LM模型有五个方面的变更。
第一,国民产出分解为两部分,即企业的产出和非企业的产出。
这样,我们能以此为基础分析有关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第二,价格水平引入税收函数(6)、(7)和(8)式以及货币供给函数(12)式中。
这就是说,依照税法的规定,所得税的征税基础是以课税对象的名义价值计算的,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仅仅是名义货币存量。
第三,在本模型中,“财富”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出现于消费函数(2)式和货币需求函数(10)式中。
如果财富可用来弥补光景不好年份的收入下降,则本期所得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不会降低本期的消费支出。故此,本期的消费量既与本期的可支配收入有关,又与其拥有的财富有关。另一方面,财富所有者把他的财富配置在不同的资产上,以使其有价证券的流动性和赢利性最佳。财富一有增加,他们的有价证券构成就有所变动,以便获得更多的额外资产,其中包括货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众的财富越多,他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量越大。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假定:财富每一增加,都将提高消费支出,扩大货币需求;0<f<1,0<Lw<1。
其中,f和Lw的值决定着增加的财富在消费支出和货币需求之间的配置。
第四,我们添加了政府预算限制式(13)。
此方程表明,预算赤字是用货币创造和公债发售两种途径来融资的。
第五,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与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或一般所谓的债务管理政策)区别开来。
方程式(13)意即以当期价格计算的政府财政赤字或盈余P(G-T),等于新发行的公债或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公众回收的公债B″。但是,在一定时期内,银行获得的政府有价证券比M″是多还是少,取决于公开市场业务。
方程式(14)中的d系指银行为赤字融资的比例,V系公开市场业务系数。V与d两个参数分别代表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和预算赤字的融资政策或称赤字财政政策。一种“纯粹”的公开市场业务,即V≠0,将意味着dP(GT)=0。只有当d=0或者G-T=0时,才有可能dP(G-T)=0。
换言之,纯粹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是:要么银行为全部赤字融资,要么预算不发生赤字。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根据(12)式,作为赤字财政的结果,货币供给以dP(G-T)增加;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结果,货币供给将以V增加。
第二,根据(16)式,不管其融资方式如何,预算赤字都要增加财富,即(M″+B″);又根据方程式(10),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货币需求将以财富的变动来体现。
第三,由于赤字总量(即表现为财富量)存在于货币需求函数中,而仅有一部分赤字,即dP(G-T)存在于货币供给函数中,这样,预算在货币创造和债券出售之间的不同配置影响着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也正是这种区别决定着预算赤字的货币效应。
3.财政赤字的效应分析
根据上述给出的模型,我们可以求得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式,并解出Y和r的均衡值,继而进一步分析赤字的财政效应和货币效应。
3.1 IS曲线
根据方程式(1)~(9)式和(16′)式,求出以r表示的Y的函数。得到IS曲线的方程式。
即
AY+Ir-B(1/P)-YNC-D=0 (17)
式中,
D=G′(1+f)+C0+c1TR+fK′+I0-Itctc1
在价格水平与企业所得一定的情况下,方程式(17)可以给出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不同组合。图2中的IS曲线便是这些点的轨迹。
第一,价格水平对IS曲线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可能影响这条曲线的位置,但不能影响它的斜率。
价格水平的提高,驱动IS曲线向左方还是向右方移动,取决于税收参数和之值是正还是负。和和之值的符号又依税制是否具有累进性而转移。倘若税制具有累进性,即平均税率(TC/YC)和(TNC/YNC)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税收参数和之值则为负。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以一定的利率水平降低国民收入,即IS曲线向左移动。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变动将以(1+f)/[1-c1(1-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即预算赤字通过财富增加对消费支出的直接影响使国民收入增加。
图2 IS-LM曲线
第二,生产部门的产出对IS曲线的影响。我们已假定生产部门由两部分组成:企业部门和非企业部门。企业部门产出的增加,将使IS曲线移动,但不改变其斜率。
IS曲线移动的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视N之值的正负而定。N值的符号又取决于和两者谁大谁小。
一般来说,对企业部门课征的边际税率高于对非企业部门课征的边际税率,即,因此,N值是负的。这意味着,由于提高企业税而降低了可支配收入,企业部门产出量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对总产出的需求。
而且,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IS曲线的这种左移会随着企业部门所得水平的提高而移动更大。这是因为,N受到企业所得平方(YC2)的相反影响所致。
3.2 LM曲线
根据方程式(10)~(16),可以求出LM曲线的方程式:
QY-Lrr-H(1/P)+KYC+L=0 (18)
式中,
H=(tc0+tnc0)(d-Lw)+Lw(M′+B′)-M′
L=G′(Lw-d)+LwK-M′-V
在价格水平和企业所得一定的情况下,方程式(18)给出了Y和r的不同组合。
图2中的LM曲线便是这些点的轨迹。
第一,价格水平对LM曲线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LM曲线的位置,而不影响其斜率。
但是,价格水平变动对LM曲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和之值的正负与否,而且还要视Lw和d以及现有债券存量和货币存量的相对值大小而定。在累进税制下,如果财富增加中的货币需求比率Lw小于预算赤字融资中的货币创造比率d;而且,Lw足够小,乃至使得M′>Lw(M′+B′),那么,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使LM曲线向左移动。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对LM曲线的影响取决于(d-Lw)/Q之值。如果d>Lw,LM曲线将向左移动或不变;反之则向右移动。
第二,生产部门的产出对LM曲线的影响。企业部门和非企业部门的产出量的增减对LM曲线的影响,也取决于d和Lw的相对值。
如果企业部门的产出和所得增加,并当Lw>d时,LM曲线将向左移动;反之,LM曲线将向右移动。这恰与价格效应相反。
3.3 财政赤字的财政效应和货币效应
根据(17)和(18)两个方程式,我们可以求出Y的均衡值:
Y=(BLr-HIr)/(ALr-QIr)P+(NLr-KIr)YC/(ALr-QIr)+(DLr-LIr)/(ALr+QIr) (19)
根据方程式(19),可以求出政府财政支出变动对所得的影响是:
(ALr+QIr) (20)
可见,在一定条件下,(20)式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赤字的财政效应式和赤字的货币效应式。
第一,赤字支出的财政效应,由IS曲线来代表,它等于
(21)
第二,赤字支出的货币效应,由LM曲线来代表,它等于
(22)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方程式(20)所表明的赤字支出的净效果,并不等于财政效应和货币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简单代数和,而取决于所有这些相关函数的同时相互作用。图3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假设政府的财政支出等于税收收入,则图中的A点是长期均衡。如果赤字支出增加,这将使IS曲线推向右方,即向右移到IS2。
现在,LM曲线是向左移,向右移,还是保持原位,这取决于为这部分增加的赤字支出的融资方式。
图3 财政赤字的财政效应与货币效应
由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赤字支出的财富效应总是膨胀性的,而其债券效应可能是膨胀性的,也可能是紧缩性的,这取决于赤字的融资方式。
3.4 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
赤字财政政策不仅影响货币需求,更主要地影响货币供给,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其实质问题莫不是货币量与实物量的相对大小,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适度问题。分析赤字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析价格水平对参数d的变动所做出的反应。
根据方程式(19),我们有
这里,方程式中右边大括号内的第一个分式中的第一项分子之值将为负(因为累进税制),而第二项式中的分母之值也是负的。
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P值都是正的,必须使H值的符号为负,第二项式的分子(用NU代表)值为正。这两项符号的正负又取决于下列条件式:
H<0,如果d>Lw
以及
NU>0,如果
所以,当H<0,NU>0时,
据此,我们得出下列结论:如果用货币创造融资的赤字比例大于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即d>Lw;如果货币的非财富性需求扣除可能的税收大于持有公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如果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取自企业部门的额外税收收入(考虑适用于企业部门和非企业部门的差别税收),那么,用货币创造融资的预算赤字一有增加,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
4.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现实思考
上述的理论分析表明,财政赤字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我们通过比较一些典型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说明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不稳定关系。
就拿赤字大国美国来说,美国的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紧密。
1982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赤字都在1000亿美元以下,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左右;1982年~1989年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几乎年年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但其通货膨胀率仅为4%左右。根据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1988年,美国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9236,表现出“强负相关”。
也就是说,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成反方向变动。
就横向比较来看,1982年前后,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3%,日本为6%,原联邦德国为2%。
可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当时的通货膨胀率都比美国低,而且在这以前的几年里同样低于美国。据有关资料统计,1988年世界高通货膨胀率国家有22个,最高者是巴西(714%),最低者是孟加拉(11.3%),其中没有一个是高赤字的发达国家。
按照费里德曼(费里德曼,1982)的分析,西方国家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率的这种不协调的记录,可以用两个主要因素来说明。第一,财政盈余或赤字可能是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的一个结果,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价上涨与财政盈余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也是1932年、1933年物价下滑与财政赤字同时出现的主要理由。第二,当财政赤字是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是),它就对物价上涨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战争结束后,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货币增长率,以致货币增长与财政赤字之间实际上只存在松懈的关系。
在我们看来,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间接关系,有以下三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第一,大多数财政赤字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下降时期,这时,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税收收入下降。这些赤字通常并不抬高利率,因为民间部门的信贷需求在萧条时期一般很低。
因此,对中央银行基本上不存在要把萧条经济中自动出现的赤字加以货币化的压力了。
第二,虽然通货膨胀普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引发的,但赤字支出并非意味着总需求过热。
因为,总需求是对国民生产的总支出而言,而国民经济具有许多个部门,各部门对各类产品的支出总和谓之总需求,其水平取决于国民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平衡。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的总收入可分为两部分,即税收收入(T)和扣除税后的民间部门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Yd。
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的总支出也可分为两部分,财政支出(G)和民间部门的支出(C+I+X-M)。总支出等于总收入,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如果出现赤字,则民间部门必须有同额的盈余,才能使总供求平衡(见图4)。因此,在民间部门有一定盈余的情况下,财政赤字不一定就引起通货膨胀。
图4 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收支平衡关系
第三,西方国家财政扩张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得比较成功。
主要表现在:(1)巨额财政赤字全部通过发行公债弥补,并未直接构成对货币发行的压力;(2)在财政扩张的状态下,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政策调控目标由过去主要控制利率,转为控制货币增长率,从而减少了货币流通量;(3)金融机构购买财政债券,为财政赤字债务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措施较好地管理了社会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5.结语
我们主要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来分析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即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由赤字的财政效应和货币效应所构成。
在赤字的财政效应总是膨胀性的情况下,赤字的总体效应取决于赤字的货币效应。
业已证明,用货币创造融资的预算赤字的比例是决定价格水平是否膨胀和膨胀程度的关键因素。用货币创造融资的赤字比例越高,价格膨胀越大,赤字的货币效应和总体效应的膨胀性亦越大。
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紧密,这也是事实所证明了的。虽然财政赤字对价格水平造成上抬压力的可能性总是存在,但是,这种压力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和经济体系的吸收或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经验分析(Effects of Fiscal Deficit on Inflation:Empirical Analysis)
赤字融资的不同方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Impact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Deficits Financing on Money Supply)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Link Between Fiscal Deficits and Inflation:Some Contrast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通货膨胀对财政赤字的影响(Effects of Inflation on Fiscal Deficit)
Seth,M.L.,1980,Monetary Rconomics,Educational Publisgers.
里特,L.S.和W.L.西尔伯,1990,《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原理》,上海翻译出版公司中译版。
马斯格雷夫,R.A.和P.B.马斯格雷夫,1987,《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译版。
费里德曼,M.,1982,《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世界经济译丛》,第3期。
郭庆旺、三好慎一郎、赵志耘,1993,《财政赤字经济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