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913页(13999字)

【内容介绍】:

在现代经济体系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独立的。

除了正常的贸易依赖关系外,各国对国外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财政赤字对其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在此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途径。

1.财政赤字与国际收支的基本关系

国际收支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全部经济往来的总和。

在国际收支理论中,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与国际收支均衡(equilibrium of payment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国际收支诸变量所处的内在稳定的某种态势,后者反映的是国际收支诸变量的数量的协调,并“被赋予与一定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判断”(周八骏,1987,第3章)。

在理论上,人们更重视对国际收支均衡的研究。这是因为:(1)从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它更有助于说明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如果能随着世界经济而进行“基本的调整”(fundamental adjustment),其国际收支便可称为均衡;反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失衡”(disequilibrium),该国便需要变动价格水平、收入水平、汇率及其他经济变量,以恢复与世界各国的稳定关系。(2)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内部来看,它有助于说明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经常项目差额可由正常的资本流量来弥补。

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会计上总是平衡的,但是并非总是“均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即季节性失衡、偶发性失衡、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和其他失衡。

从上述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或者说从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来看,财政赤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主要与周期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有密切关系。

在开放性经济中,财政赤字对商品和劳务不仅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它通过利率、汇率的间接影响,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和外国资产的储备也有很大影响。要想弄清财政赤字、经常收支、资本收支以及外国资产储备之间的关系,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了解开放经济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封闭性经济中,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因为除去国内居民外,没有其他人可以得到收入。但是,在开放性经济中,有必要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区别开来。

国民生产总值指本国居住者生产的附加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指在国内生产的附加价值总额。在该国是债权国,持有外国净资产的情况下,该国从海外接受的外国资产的利息、红利等,构成外国资产收入;而债务国的情况则是支付这些资产收入。在有来自海外净收入的情况下(如资产所得、提供劳务所得等要素所得),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就是这种收入。

若假定国民生产总值是Y,国内生产总值是YD,来自要素所得的海外收入为R*,那么,下列公式成立:

Y=YD+R* (1)

如果把投资看作是包括库存投资在内的事后投资,那么,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国内生产总值),全部用作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等;如果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当中,有一部分是进口产品的话,则这个恒等关系就变成下列公式:

YD=C+I+G+X-M (2)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商品和劳务出口

M——商品和劳务的进口

如果这个恒等式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的话,则

Y=C+I+G+(X-M+R*) (3)

如果忽略同海外之间的转让交易,则(X-M+R*)就是经常收支。我们把来自于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及国外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看作是出口,用XE来表示,而把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及外国要素所得的支付之和看作是进口,用ME来表示,则(3)式成为:

Y=C+I+G+XE-ME (4)

由于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而得到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和支付税金,剩余是储蓄,即民间储蓄S。我们把税收中扣除国内转让和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后称为净课税,用T来表示,则有关所得分配的恒等式可写成:

Y=C+S+T (5)

根据(3)式和(5)式,我们可推导出民间储蓄余额与财政赤字及经常收支的基本关系:

(S-I)-(G-T)=X-M+R* (6)

民间储蓄 财政赤字 经常收支

(6)式表明,民间储蓄余额与财政赤字的差额同经常收支相等。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政府消费CG和政府投资IG。财政赤字(G-T)可以写成:

(G-T)=IG-(T-CG)

即财政赤字等于政府投资与政府储蓄(T—CG)之差额。利用这一关系式,可把(6)式改写成下式:

(S-I)-[IG-(T-CG)]=X-M+R* (7)

民间储蓄 政府投资余额 经常收支

或者,

[S-(T-CG)]-(I+IG)=X-M+R* (8)

它表明了,作为整个经济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要同经常收支相一致。财政赤字低于民间储蓄余额,即在作为整个经济有储蓄余额的情况下,经常收支存在顺差;反之,财政赤字高于民间储蓄余额,即在作为整个经济有投资余额的情况下,经常收支存在逆差。

但是,必须指出,这些公式是事后的恒等式,它们本身并不包含什么因果关系。例如,经常收支存在顺差的情况下,作为整个经济的储蓄余额是经常收支顺差产生的原因,还是经常收支顺差产生了储蓄余额,仅从此公式是弄不清楚的。

如果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收支和金融账户合并在一起的话,则经常收支为:

经常收支=-资本收支即经常收支顺差等于资本收支赤字。换言之,经常收支顺差等于作为外国资产持有额净增加的外国投资(用NFI表示),或者,作为外国债务净减少的负的外国净借入(用NFB表示):

X-M+R*=NFI=-NFB (9)

把(9)式代入(6)式,成为

(S-I)-(G-T)=NFI (10)

或者

(G-T)-(S-I)=NFB (11)

在财政赤字低于民间储蓄余额的情况下,民间储蓄余额的一部分被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剩余的资金或用于外国净投资,或减少外国净借入,流向海外,其结果不是外国资产持有的增加,就是外国负债的减少。

在财政赤字高于民间储蓄余额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一部分由民间储蓄弥补,不足部分则由来自海外的资金流入来弥补,其结果是外国债务的增加,或是外国资产持有的减少。

2.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基本分析

2.1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效应

在封闭性经济下,不管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还是通过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政府能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公众手中可支配收入数额,提高公众愿意或能够支出的购买,而政府支出本身就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政府赤字支出将提高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增加生产,扩大就业(如图1所示)。

图1 封闭性经济下财政赤字的效应

在开放性经济下,财政赤字的作用程序通过图2表示出来。从图中可见,赤字支出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和就业水平。

这一切结果同封闭性经济下的过程一样。但是,在封闭性经济下,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提高了公众对货币的需求,这会促使利率上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挤效应”。

图2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效应

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很高的开放性经济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指资本的运动对不同的国家的报酬率的变化做出反应的灵敏性。

如果国内同国外的利率有很小的差异都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从而能很快消除这些差异,资本流动性就被说成是“充分的”。

要使资本流动性是充分的,投资者就必须把国内外资产看成是完全可替代的),货币需求增长和利率水平的上升可能引起国际资本内流,这会导致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顺差。同时,由于国内生产和就业的扩张,使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导致进口增加,国际贸易出现逆差。

总体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贸易项目顺(逆)差和资本项目逆(顺)差的相对大小。在开放性经济下,由于国际资本流动性很大,因而更可能的是资本项目的顺差超过贸易逆差,结果是总体国际收支顺差(霍奇森和哈罗德,1989,第182页)。

2.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效应

在汇率是完全变动的情况下,政府企图通过财政赤字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结果会对国际收支产生很大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赤字支出增加会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和进口的增加,但与固定汇率下所不同的是对贸易项目的影响。在变动汇率情况下,资本项目的顺差将导致国内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升值。于是,外国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对国内来说变得便宜,国内会增加进口。

同时,由于外国人发现国内的商品和劳务比较昂贵,国内的出口就有可能减少。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出现或增加。这又同收入增加引导的进口增长一起使得贸易项目产生逆差。

图3 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赤字效应

3.财政赤字对经常收支的影响

在财政赤字对经常收支的影响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着名经济学家巴罗(Barro,1974,p.1095-1117)认为,在特定的假设情况下,税收的变化对消费者支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且,减税增加了收入,但随之而来的是储蓄的等量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李嘉图对等定理,即赤字和税收对消费的作用相当。因为,在他们看来,有远见的消费者会认识到,政府因赤字支出而产生的债务,最终要靠增加税收来弥补,增税额的现值恰好等于税收削减额的现值。人们考虑到未来可能增加税收,便需节省一笔钱,用以支付可能增加的税收。

如果这个假说成立,则预算赤字就不会影响国民储蓄、利率和国际收支(菲希尔和伊斯特里,1992,第6页)。因为财政上的每一次扩张都被私人部门的对等反应所抵消。要使巴罗中性假说成立,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1)不存在税收扭曲,就是说,税款只许整笔的一次缴纳;(2)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开放的,这意味着国内外利率水平相同;(3)从业者具有无限的生命跨度,或者具有完整的代与代之间的连接链,这样,从业者的无限前途使个人的短时间预算约束等于政府的短时间预算约束;在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相等导致了个人与政府面对相同的贴现率(巴托利,1991,第205页)。

除了上述这些严格的条件很难得到满足外,近年来,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对政府支出的筹资而言,借债与征税的效果相同的论点(所谓的巴罗中性)得不到数据的证实(巴托利,1991,第193页)。我们认为,财政对国际收支有重大影响。

现在,我们利用总需求曲线和总吸收曲线来分析财政赤字对经常收支的影响。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总吸收曲线。

在传统封闭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式中,通常假设只有一种商品,即国货;而在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式中,至少存在着两种商品,即国货和外货。来自于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对国货的需求通常称为总需求;来自于本国居民对国货和外货的需求称为总吸收或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说明的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结清的国内价格和实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而吸收曲线则反映的是商品市场与国际收支经常账目同时均衡的国货价格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下面的分析过程中,一直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总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即实际产量可根据总需求的要求而调整到任一水平上。

首先我们比较总需求曲线和总吸收曲线的斜率。主要有两种情况:或是总需求曲线(用YD表示)的斜率大于总吸收曲线(用AD表示)的斜率,或是相反。

在国内外商品的替代性很高的正常情况下,出口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这意味着如果国货价格一旦上涨,对国货的实际需求必然下降,而对外国货物的实际需求就会上升。

这时,总需求曲线变得较平,而总吸收曲线变得较陡。如图4(a)所示,总需求曲线(YD)的斜率就会小,并小于总吸收曲线(AD)的斜率。

在国内外商品的替代性很低甚至为零的特殊情况下,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余额,提高利率水平,减少国内私人支出,从而引起国内对本国货物需求的下降。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利率效应也使总吸收下降,再加之总是负数的贸易条件效应,使得总吸收曲线比总需求曲线变得更为平坦。如图4(b)所示。

图4 总需求曲线与总吸收曲线的斜率比较

我们利用图5来分析财政赤字的经常收支效应。

经常收支最初在E点保持平衡。在该点处,赤字支出为一定水平,价格为P1,产出等于吸收。

现在,政府的赤字支出水平从g0提高到g1,主要用于购买国货,其融资方式是公债。

在赤字的排挤效应不是完全的正常情况下,赤字支出后,通过政府对国货的需求,使YD曲线向右移动。

赤字支出对吸收曲线的影响,区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完全排挤效应下的赤字效应。如果赤字支出后,国内利率水平大幅度上升,而私人支出的利率弹性又非常大,则赤字支出完全排挤了私人支出,从而,一方面,利率效应使得赤字支出对国货总需求扩张效应等于零,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后,私人部门对国货与外货的支出下降。

由于国内吸收是国内对国货与外货的需求总和,所以,这时的总吸收曲线无疑要向左移,从而改善了经常收支状况。

第二,不完全排挤效应下的赤字效应。在不完全排挤效应下,赤字支出对经常收支的影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使经常收支出现逆差,另一种是使经常收支出现顺差。

在国内利率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场合,由于开放性经济的乘数总是比封闭性经济时要小。

所以,赤字支出增加后,国内吸收的增加一定比对国货总需求的增加多,即ADg>YDg。换言之,赤字支出使总吸收曲线向右移动的距离要比总需求移动得远。结果,在图5(a)中,在价格为P1处,吸收超过产出,经常收支出现Cv段的逆差。

在国内利率水平对赤字支出做出反应的情况下,随着赤字支出的增加,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既压缩了吸收,又降低了需求。

由于国内对国货的需求只是吸收的一部分,因此,随着利率上升,吸收的下降超过了国货需求的减少。可以说有那么一个利率效应超过乘数效应的临界点,到达此点,则吸收曲线的引致性右移比YD曲线要短。

可见,在图5(b)中,在P1的价格水平上,吸收等于产出,经常收支出现了C′V′段的顺差。

图5 财政赤字对经常收支的影响

4.财政赤字对资本收支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资本收支影响的传递机制,一般来说主要有利率、实际收入和财富量。

如前所述,在理论上,赤字支出对这三者都有直接的影响。在以公债融资的情况下,赤字支出越大,对利率水平上扬的压力越大;在不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赤字支出增加,一般要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在公众把债券看成是财富的情况下,赤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众持有的财富。

在上述条件下,我们分析赤字支出通过利率、实际收入和财富变化对资本收支的影响。

按照克劳威的分析,以托宾-克维兹的资产选择理论为基础,建立资本流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财富所有者愿意将其财富分布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上,分布的比例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及其内含的风险。

假定本国居民将其既定的财富存量分布于本国货币、本国生息资产(本国债券)以及外国生息资产(外国债券)上,h、k和f分别是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在财富总量中的配置比例,它们是本国利率r、外国利率rf和本国实际收入Y的函数。这里有三点假定:第一,假定这三种资产需求函数与财富变动有一阶次关系,即财富总量的变动要引起这三种资产的等比例变动;第二,假定这三种资产的相对风险保持不变;第三,暂不考虑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

求导上述三种资产比例对不同变量的偏导数,得到:

这些偏导数表明,本国利率、外国利率或本国实际收入当中任一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财富总构成中资产比例的改变。

其中:

第一,hr<0,hf<0表明,本国债券利率和外国债券利率的上涨或下降,要导致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比例的下降或增加;

第二,kr>0,fr<0表明,本国利率的上涨导致本国债券在总财富量中比例的提高以及外国债券在总财富量中比例的下降;

第三,kr<0,ff>0表明,外国债券利率的上涨引起本国债券持有比例的下降以及外国债券持有比例的增加;

第四,hY>0表明,本国实际收入增加引起公众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增加,在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将债券兑成货币以满足需求。

可见,在开放性经济下,由于利率、实际收入和财富存量等发生变化,使得公众的财富构成改组,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最终影响一国的资本收支状况。根据上述分析,这三种变量对资本收支的影响可大致作如下简单说明:

第一,利率变化对资本收支的影响。一般来说,本国利率水平的涨落,将导致国际资本内流,或本国资本外流;而外国利率水平的涨落,将引起本国资本外流,或国际资本内流。

第二,实际收入变化对资本收支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本国实际收入增加,将导致国际资本内流,原因在于,本国实际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国内财富总量偏好于持有货币的再配置。同样,外国实际收入增长会引起本国资本外流。

第三,国内外财富变动对资本收支的影响。当本国财富增长时,由于本国居民会以外国债券形式来配置其部分财富,使得本国资本外流。同样,外国财富的增加也会引起国际资本内流。

从上述分析得出,当财政赤字推动了本国利率水平上扬,提高了本国实际收入水平时,赤字支出将导致国际资本内流,有可能导致本国资本收支顺差。

5.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与国际收支

在本节,我们变换另一个角度,着重研究不同的融资战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文献中,虽然对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方式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是,许多学者(巴托利,1991,第222页;Tanzi and Blejer,1983)认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是赤字的融资方式,而不是赤字的数额。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赤字融资方式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为此,我们分别就货币融资、内债融资以及外债融资的国际收支效应进行探讨。

5.1 货币扩张融资方式的国际收支效应

在分析以货币扩张融资赤字支出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上,主要依据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模型。

就我们的分析来看,货币模型集中于财政赤字及其融资对私人部门金融资产的构成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和对总体可利用的商品和劳务的影响进行对比。这两种影响的相互作用将确定国际收支结果。

如果用对国际储备水平的影响来衡量的话,赤字支出对国际收支的不良影响最大者可能是来自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融资的财政扩张。因为一般来说,这种机制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增加,它有可能使公众持有超额流动性(excess of liquidity)。

这种超额流动性会增加对国内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不同的金融资产的需求,其中包括外国金融资产,从而会给价格和国际收支带来压力(当然,在一个迅速增长的经济中,持续的货币扩张可能不是通货膨胀性的,因为,额外的货币也许是支持额外的交易所必需的)。这种着名的货币分析方法意味着,由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创造的超额供给,可能只有当外汇储备已完全被耗尽以恢复货币市场均衡时才被消除。

在一种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运行中,可以证明,经济越开放(贸易商品在总支出中的份额越大),国际收支调整在这种平衡过程中的作用越大,因而,储备的损失越大,货币化的赤字对本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小。显然,如果汇率可以调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将对汇率产生上升的压力,而减少储备损失,增加通货膨胀性影响。

最终,在一种完全的汇率浮动情况下,恢复货币均衡的绝大部分负担将通过价格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汇率变化所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储备水平显然多少将受到影响。

如果采用冻结措施(sterilization measures)或其他类型的紧缩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融资赤字支出而扩张国内信贷量,方法是改变准备金规定或用其他方法限制银行系统扩张贷款的能力。这的确会限制私人部门可利用的信贷量,而且,如果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它会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导致着名的“排挤效应”(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排挤效应更为直接的形式是通过信贷配额产生的。

但是,如果排挤效应是通过信贷配额发生,而不是通过利率调整产生的,那么,伴随着国际收支更加恶化而更有可能导致资本外逃)。排挤效应越大,中央银行为赤字支出融资的国际收支效应越小。

因此,在通过中央银行为大量赤字融资时,政府面临着下列权衡:既要实现货币目标,又要妥善解决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和通货膨胀的不利后果;既要限制私人部门融资,又要处理好它对经济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影响。

5.2 国内借款融资方式的国际收支效应

向国内私人部门(主要是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借款是财政赤字的另一融资途径。研究债务融资影响的适当理论框架是有关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有价证券模型。有价证券模型与货币模型不同,前者假定在本国债券与外国债券之间具有不完全的替代,故这些债券被认为是各自具有不同需求函数的不同资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需求取决于本国和外国的利率、对将来汇率变动的预期以及对本国和外国投资所得的不同税收待遇。在这个框架里,如果资产市场很狭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利率是受限制的,则为了融资财政赤字而出售的债券可能导致特别是以国内货币表现的债券的超额供给。为了恢复有价证券均衡,本国私人部门将试图转入以外币表现的资产,这将导致国际收支恶化,特别是通过资本账户更能表现出来。

由于本国私人部门都持有各种各样的外币资产而造成的储备损失,可能会导致汇率贬值,结果,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这也会波及经常账户的恶化。

如果本国利率是自由调整的,并足以能恢复有价证券均衡,那么,本国债券供给的增加不会导致外国资产的超额需求,也不会使国际收支恶化。但是,这种增加的数量必须是相当大的。

利率的这种提高反过来又会导致排挤效应,比如通过收回私人部门的银行信贷,将使财政赤字在长期内更加恶化,除非立即采取旨在其减少的有效措施。显然,如果金融资产的收益不能清卖市场,则债务融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将更甚。强制性公债发行(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本国私人部门的债务拖欠)比利率引致的对公共部门债券的需求增加所具有的负对外效应更为强烈,尽管后者无疑会对私人部门的支出的排挤效应更大。

此外,债券融资可能具有的国际收支效应,取决于政府债券是否是净财富。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构成私人净财富,在理论上至今尚未解决。如前所述,巴罗认为,公众没有把这些债券看成是实际财富的增加。

但是,某些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内容大多与现实数据相矛盾(Feldstein,1982;Abel,1986,p.1079-1097)。因此,如果这种所谓的“李嘉图对等定理”不成立,如果政府债券的确被私人部门认为是净财富,那么,赤字可被理解为增加私人部门财富。

当实际财富在消费函数中是一个自变量时,债务融资的赤字将增加消费和进口,从而国际收支将趋于恶化。

此外,有价证券模型假定了另一种国际收支恶化的途径。

如果有价证券的构成保持不变,财富的增加导致以外币表示的债券的需求的增加结果是资本账户恶化。

5.3 外国借款融资方式的国际收支效应

正如在国内融资赤字的情况一样,预算赤字的外国融资效应取决于私人部门持有的货币流动性的增加程度。

财政部或公共企业直接向国外借款,以及优惠贷款和外国援助等,如果全部货币化,那么,它们对总需求的影响与中央银行为赤字融资的影响一样。但是,就外国借款可以增加进口来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会增加。这将使外国融资赤字的通货膨胀性比中央银行融资的通货膨胀性小些。当政府把外国借款直接用于购买贸易商品或直接进口以供其用时,这对本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明显地小些。

外国转移支付所产生的超额流动性,一般来说将导致商品的超额需求。因此,它将给价格水平和国际收支带来压力。显然,经济越开放,汇率的浮动越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越强,超额流动性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越小。所以,外国借款可能提高总的外汇储备水平,但有可能消耗净的或所拥有的储备。

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引致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以国内资金弥补赤字的政策,对总体国际收支运行可能有积极作用,但对经常收支不一定有积极作用。这意味着,在考察影响总体国际收支地位的政策时,尽管本国融资财政赤字是适当的宏观经济财政目标,但外国融资财政赤字对于国际收支结果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财政赤字的外国融资由于增加对外债务,将会提高将来的债务负担。

应当指出,财政赤字的外国融资在维持总储备水平上不总是成功的。

实际上,储备比率的增加和对将来贬值的预期,可能会导致私人部门的资本外流。总的来看,这可能会抵消由政府产生的资本内流。

当然,预期贬值会导致提前进口延期出口,从而使经常账目进一步恶化,尽管这可能是暂时的。

6.结语

在开放性经济体系下,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本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其影响的传递机制主要是通货膨胀、利率、汇率以及价格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过量的财政赤字是一国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当该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其直接效应是削弱本国商品和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影响经常收支,它还会影响本国实际利率,从而冲击国际资本流动。(2)高额财政赤字一般会提高利率水平,导致资本内流,使汇率升值,从而妨碍出口,增加进口,造成经常项目逆差。

(3)财政赤字一方面是国内经济不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国内经济不平衡的原因。在国内经济存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要使国际收支实现长期均衡是很困难的。

【参考文献】:

财政赤字对汇率的影响(Effectsof Fiscal Deficit on Exchange Rates)

小型开放经济与财政政策(Small Open Economy and Fiscal Policy)

大型开放经济与财政政策(Large Open Economy and Fiscal Policy)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排挤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s)

Abel, A. B., 1986,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Uncertain Lifetimes with Adverse Selection, Econometrica 54.

Barro, R. J., 1974,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

Feldstein, M., 1982, Government Deficits and Aggre-gate Demand,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9.

Tanzi, V. and M. I. Blejer, 1983, Fiscal Deficits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Disequilibrum in IMF Adjustment Programs, IMF.

周八骏,1987,《国际收支论》,学林出版社。

约翰·霍奇森和马克·哈罗德,1989,《国际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中译版。

菲希尔,S.和W.伊斯特里,1992,《政府预算约束的经济学》,《经济译文》第1期。

巴托利,G.1991,《财政扩张与对外经济项目的不平衡》,载于马里奥·I·布莱赫尔和朱启英辑《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稳定与成长》,中国金融出版社中译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