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模拟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925页(10793字)

【内容介绍】: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理论界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影响展开了激烈讨论,特别是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李嘉图对等定理是否成立、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排挤效应以及财政赤字对潜在产出的影响等,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

杜盖和拉宝(Duguay and Rabeau,1988,p.539-564)建立了一个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拟模型,探讨财政赤字对短期经济行为及其稳定状态水平的影响。该模型试图把短期宏观模型与增长模型中的各种假设条件综合在一起,弥补凯恩斯学派只注意财政赤字的短期后果和供给学派只关心财政赤字的长期影响的缺陷。

1.模型的建立

杜盖和拉宝模型是对传统的IS-LM模型和索落-斯旺-托宾(Solow-Swan-Tobin)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综合。

该模型由五部分组成,即私人最终需求、产出和就业、价格和工资、政府部门以及货币和金融市场。

1.1 私人最终需求

在确定财政赤字的长期效应中,消费函数是一个观点的方程式。这里的方程式不是直接从最优化条件推导出来的,而是把支出与收入、非人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更为传统的消费函数:

(1+τ)C/N=C(YD/N,V/N) (1)

δC/δ(YD/N)>0,δC/δ(V/N)>0

可支配收入函数和财富函数如下:

+(M′/P-πM/P) (2)

V=K+M/P+(1-κ)D (3)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τ——对消费课征的间接税率

C——实际消费

N——劳动力总量

Y——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YD——实际可支配收入

V——实际非人力财富

δ——资本存量的折旧率

Q——净商业产出

G-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支出

G′——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非工资性支出

K——实际私人资本存量

κ——李嘉图-巴罗折现率(0≤κ≤1)

D——政府实际债务

D′——政府实际债务(D)的变化

P——价格水平

P′——价格水平的变化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以(2)式和(3)式分别确定的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情况下,可就以对消费函数(1)式与有关公债的未来税收折现的传统(凯恩斯)假设或巴罗假设进行比较(Barro,1974,p.1095-1117;1981,p.1086-1121)。

如果把折现率设定为1(κ=1),就能得到巴罗的情况,即赤字与税收融资对消费没有影响,则赤字可排除在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定义之外。如果κ=0,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凯恩斯情况。如果0<κ<1,这是一种折衷情况,也是这里介绍的杜盖和拉宝模型重点分析的情况。

在模拟模型中,假定消费是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线性函数。

在消费函数中,转移支付单独成为一项,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收入再分配对消费的可能影响。由于在就业水平中消费不是同质的,所以选定的参数能使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机制生效。

不过,由于某种同质性要产生一种新古典稳定状态,故把人均消费函数中的常数项与总体要素生产率联系在一起。

在把短期IS-LM模型与新古典长期模型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投资函数是关键。投资是边际资本产量与资本成本差额的局部调整:

K′/K=m+θ1(δF/δK-ρ) (4)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K′——私人实际资本存量的变化

m——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率

θi——调整速度不变且是正的(i=1,…,5)

δ——资本存量的实际折旧率

ρ——资本成本

在投资函数中,折旧率(δ)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因为这里所用的生产函数F(K,Np,t)指的是净产出而非总产出。固定投资总量(I)的定义是:

I=K′+δK (5)

存货的存在通过拖延生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初步缓冲非预期的需求波动:

S′=θs(ΩQ-S)+mΩQ-a[C+K′+G′-(1+mΩ)Q] (6)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S′——存货投资

S——储蓄率(对通货膨胀未作调整)

Ω——目标存量-销售比率

a——正值参数

最后,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是:

Y=(1+τ)C+I+S′+G (7)

1.2 产出与就业

生产函数是新古典型生产函数,技术进步是体现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Q=F(K,Np,t) (8)

δF/δK>0,δF/δp>0,δF/δt>0

为了使可观测的实际劳动生产率的顺周期变化与这种生产函数所预示的逆周期变化相一致,假定一种劳动力需求的局部调整机制:

Np′/Np=n+θ2(C+K′+G′+S′-Q)/Q (9)

式中,n代表劳动力增长率。

本模型利用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与局部调整机制间表面上的等价关系,并把正常产出(Q)作为衡量预期收入或长期收入的指标。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商业部门的净产出可以写成:

Q=AK1-α(Npt)α-δK

劳动力是外生变化,其增长率为n。

劳动力的外生性质消除了财政政策的劳动力供给效应对潜在产出的任何影响。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率(m)等于劳动力增长率(n)与体现劳动力的技术进步(λ)之和:

m=n+λ (10)

1.3 价格和工资

价格和工资方程是联结凯恩斯的短期产出和就业的需求决定模型与长期产出和就业的供给决定模型的纽带。

工资变化由加入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价格调整则使实际工资等于边际劳动力产量:

w′/w=π+ψ(u)+λ (11)

ψ′<0,ψ(UN)=0

P′/P=π+θ3(w/P-δF/δNp)/(δF/δNp) (12)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w——名义工资率

w′——名义工资率的变化

λ——体现劳动力技术进步的外生增长率

u——失业率

失业率的定义是:

u=1-(Np+Ng)/N (13)

式中,Np代表私人部门的就业量,Ng代表公共部门的就业量。预期假定是适应的:

π′=θ4(P′/P-π) (14)

在稳定状态下,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

1.4 政府部门

财政政策与稳定性 对于政府部门,模拟模型的目标之一是避免预算赤字和债务累积的无限扩张,以防导致本模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解。因此,建立一种反应函数,以防进一步发行公债为公债的利息支付融资,并迫使其调整税收、支出或货币增长。

在模拟过程中,假定政府在财政上是负责任的,并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措施稳定公债-GNP比率。可供选择的方法是让政府不考虑债务-GNP比率来制定税率和相机抉择的支出计划,并利用模拟分析来确定一组既定的初始条件(反映出当期的财政状况)是导致一种稳定的解还是一种不稳定的解(Tobin,1986)。这种做法可以给政府留下一定的考虑时间,以便采取相机抉择措施,恢复对财政的控制。但是,人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在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债务-GNP比率激增的情况下,稳定状态的债务-GNP比率变化对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把税收和支出内生化的后果是:在债务-GNP比率提高的既定前提下,对资源排挤的程度将受到反应函数的权数选择的影响。如果政府对D/Y比率提高做出的反应是减少支出,则排挤效应将比如果政府采取增税的排挤效应小。

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 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可分解为工资性支出和非工资性支出:

G=G′+Ngw/P (15)

政府的雇员假定是劳动力的一个不变比例,而非工资性支出作为潜在产出的一个比例,与公债的实际偿还成本相联系:

G′N=g[F(K/Np,1,t)]-γ1(rD/N) (16)

g′>0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r——实际利率

γ1——通过减少政府支出为债务偿还融资的比例

随着公债的实际利息支付的增加,假定政府削减支出,以防债务/GNP比率激增。考虑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用债务融资的实际成本乘以一个系数(γ1)。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其模型的建立与对商品和劳务购买一样,只是还要包括失业保险金:

TR/N=h[F(K/Np,1,t)]-γ2(rD/N)+ξ[N-(Np+Ng)]w/P (17)

h′>0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TR——对个人的实际转移支付

γ2——通过减少转移支付为债务偿还融资的比例

ξ——由失业保险金弥补的实际工资率损失的比例

政府支出(包括转移支付与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的增长与潜在产出增长时滞相联系,假定决策者认识到潜在经济增长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

实际税收是实际净产出、政府的工资总额、应税转移支付以及消费的函数。税收方程也包括一个乘以债务融资实际成本的系数(γ3):

T=f[Q+TR+Ngw/P+(r+π)D]+τC+γ3rD (18)

f′>0

式中,γ3代表通过提高所得税为债务偿还融资的比例,它并不是对公债实际利息课征的边际税率。它表明的是当债务偿还成本增加时,政府要筹措的收入数量。

在模拟模型中,存在着三种税,即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间接税。在该模拟模型中,没有为了避免或缓解对公司利润双重征税的个人免税额,也没有区分基于重置成本折旧计算的经济利润和基于历史成本折旧计算的应税利润,间接税是一种按消费的固定比例课征的税,而且不同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与公债的偿还成本无关。

货币供给(高强力货币)增长率取决于公债偿还货币化比例:

M′/M=μ+γ4(rPD/M) (19)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为:

M——名义货币存量

M′——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化

μ——外生货币供给增长率

γ4——公债偿还货币化比例

为了保证本模型的长期稳定性,假定γ的总和等于1,以便使债务的利息支付不会再增加债务。

最后,政府债务的变化由下式给定:

D′=G+TR-T+(r+π-P′/P)D-M′/P (20)

1.5 金融市场

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财富以及名义利率:

M/P=L[Y+(1-κ)D′,V,r+π] (21)

δL/δ[Y+(1-κ)D′]>0,

δL/δV>0,

δL/δ(r+π)<0

资本成本等于实际利率加上贴息(等于资本存量-公债比率的一定比例),即资产组合平衡效应:

ρ=r+b(K/D),b′≥0 (22)

当K/D比率提高时,投资者可能要求增加贴息,以便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私人资本。

在实践中,这种风险酬金在模拟过程中保持不变。此外,这里所建立的模型包括了短期和长期债务,但在模拟过程中,赤字的非货币化部分仅用短期国库券来融资。

2.模拟分析

2.1 目标

该模拟模型分析的目标是比较财政赤字的增加对生产和就业的短期影响与对潜在产出和资本形成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对政府赤字变化所导致的长期排挤效应进行量化。根据该模拟模型,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存在着交易排挤效应和有价证券排挤效应,但相对于长期内源于充分就业限制的实际资源排挤而言,这两种排挤效应都是表面上的。

而实际资源的排挤程度取决于有关消费函数和政府反应的性质假设。

2.2 初始值和系数的设定

初始值和系数的设定一般要尽可能地反映一国经济现状。杜盖和拉宝模拟模型由于针对的是加拿大经济,因此,他们把债务-GNP比率确定在40%左右。实际债务偿还的分配比例是:15%通过削减产品和劳务支出,75%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转移支付,10%通过货币化;如果不通过货币化,则85%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转移支付。

政府反应函数的系数可以任意确定。

2.3 模拟步骤

模拟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取各种模型变体的稳定状态控制解;第二步就是引入冲击变量,主要考察两类冲击:(1)政府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外生增加等于公共支出占潜在产出比率增加一个百分点,(2)个人所得税减税等于个人税收占潜在GNP比率下降一个百分点。

对于每一种冲击,分别三种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即凯恩斯情况(κ=0)、巴罗情况(κ=1)以及中间情况(κ=0.5)。

3.模拟结果

3.1 政府支出冲击

极端情况(κ=0和κ=1)在稳定状态中,投资排挤和与之相关的潜在产出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支出的反应,反过来,这又取决于巴罗的折现率(κ)。凯恩斯情况下的投资和资本存量比巴罗情况下的减少很多,同样地,凯恩斯情况下的实际工资和潜在产出比巴罗情况下的下降很多。

在凯恩斯情况下,消费的下降比GNP下降的比例低。首先,预算赤字的增加减轻了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其次,公债的增加缓和了家庭部门财富的下降。因此,财政支出占GNP比率的提高肯定会引起投资-GNP比率更大比例地下降。

可是,在巴罗情况下,消费的下降比GNP下降的比例高,因为尽管税收没有立即提高,但消费者认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相应下降。

投资的排挤是通过利率的上扬和资本成本的增加而受到影响的。凯恩斯情况下的实际利率比巴罗情况下的上扬幅度大得多,而资本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都缓慢上升。

因此,在极端情况下,政府当期支出增加的短期利益(以产出和就业的利得来衡量)比其对潜在产出的长期影响要小。

中间情况(κ=0.5)在稳定状态下,公债存量日益增加的现实对巴罗有关未来税收完全折现的假设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人们不认为公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财富,为什么还要持有公债(Cox,p.13-26)?因此,鉴于流动性限制,假定对公债部分折现似乎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有经验根据(Modigliani,Jappelli,and Pagano,1985,p.91-127;Modigliani and Sterling,1986,p.1168-1179)。此外,财政当局对债务-GNP比率提高的反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家庭可能预期政府为了稳定债务-GNP比率而采取增税与减支的综合措施。这也许会导致家庭提高他们的储蓄率,以减轻提高税收和减少公共服务的未来影响。于是,储蓄率的提高与公债的部分折现相符。当κ=0.5时,模拟结果正好处于凯恩斯情况与巴罗情况的模拟结果之间。

3.2 所得税冲击

所得税减税的效应不同于支出增加的效应,因为前者涉及不到政府的直接资源需求,总需求的任何增加都源于消费者对减税的反应。

在凯恩斯情况下,减税的排挤效应小于支出增加的排挤效应。

这是因为,在稳定状态下,家庭消费的增加只是较高的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当然,在经济趋向稳定状态时,所得税冲击的最终需求结构与支出冲击的完全不同。

消费-GNP比率比较高,而政府支出-GNP比率比较低。

在巴罗情况下,减税导致拉动效应(crowding in effects)。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存量增加,消费和投资也增加,而政府支出则减少。这种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是因为减税对消费没有直接影响(家庭认为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是相同的),而它对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支出却有限制影响(增加债务偿还支出)。于是,实际资源得到释放,并用于资本形成。因此,实际利率和资本成本的下降产生了这种拉动效应。

鉴于实际利率的反应,即使债务-GNP比率较高,巴罗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率也比凯恩斯情况下的低。由于债务-GNP比率在巴罗情况下是下降的,而在凯恩斯情况下是提高的,所以,这使得实际债务偿还在巴罗情况下增加得较少,因而货币化程度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

在中间情况下,从定性角度来看,结论类似于凯恩斯情况,但从定量角度来看,程度要小于凯恩斯情况。

4.结语

杜盖和拉宝模拟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存在着供给限制以及公债被认为是私人财富的经济里,当政府增加其资源需求时,则长期存在一种明显的排挤效应;(2)当李嘉图对等假设纳入消费函数时,排挤效应微乎其微,但这种假设因使自动稳定器无效而导致经济易于出现周期不稳定;(3)在对未来税收仅部分折现以及公债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私人财富的组成部分的经济里,政府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很大的长期排挤效应。总之,与潜在产出减少所隐含的长期成本相比,表现为产出和就业增加的短期利得非常小。

排挤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s)

拉动效应(Croding In Effects)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Barro,R.J.,1974,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

Barro, R.J.,1981, Output Effects of Government Purchas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Cox,M.,1985,Inflation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Debt,Economic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Duguay,P. and Y. Rabeau,1988, A Simulation Model of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Deficit,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0.

Modigliani,F.and A.Sterling,1986,Government Debt,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Sector Behavior: A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Modigliani,F.,T.Jappelli,and M.Pagano,1985, The Impact of Fiscal Policy and Inflation on National Saving: The Italian Case,Quarterly Review 153.

Tobin, J.,1986,The Monetary-Fiscal Mix:Long-Run Implic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