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984页(11662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最先讨论的重要概念。

我们知道,国民生产总值(GNP)是相对于一定时期的生产而言的,这个时期通常算为一年。因此,GNP是这一年中新产量的流量。而考察和衡量GNP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衡量不同集团——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产品和劳务上的支出;第二,衡量不同行业——农业、矿业、制造业等的生产;第三,衡量生产GNP的不同集团所获得的总的工资和利润收入。这三种衡量方法中的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目的,本文采纳第一种方法。

企业生产产品,是因为人们已经决定去购买它们。总需求理论就是从考察人们的支出决策着手分析的。例如,宏观经济学家在预测GNP增长时,首先预测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支出需求:倘若所得税要降低(或财政支出要增加),预计家庭对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或政府需求会增加);倘若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化,利率要上升,企业的投资需求会减少。把经济社会的各部门的支出需求加总,就可得到总支出的估计数。由于总支出的预测是经济社会所有部门的需求总量,我们就把这个总量称为总需求。可见,总需求的确定也就决定了GNP水平。而总需求的决定需要知道投资、消费、利率和价格水平,形成四个关系式:收入恒等式、消费函数、投资需求函数以及货币函数。如果我们要用图形来说明的话,由于图形只能容纳两个变量,我们就需要把四个关系式减为两个。

这种方法最初是由J.R.希克斯(Hicks,1937,p.147-159)提出的,人们把这种图形分析法称为IS-LM分析法。希克斯提出的最初的IS-LM模型是用来澄清凯恩斯的理论与古典理论之间的关系的。

进一步严格地在基本的IS-LM结构中阐释凯恩斯的理论贡献的,是由A.H.汉森(Hansen,1953)、F.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1944,p.45-88)、L.克莱因(Klein,1947)等经济学家做出的。此后,IS-LM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果,通常取决于政府赤字采用什么样的融资方法,而不同的融资方法对商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本文综合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Ritter,1955-1956;Musgrave,1959;Silber,1970;Due and Friedlaender,1973),利用传统的IS-LM框架专门分析公债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债发行本身未必具有总需求扩张效应,问题在于公债融资作为政府支出增加或减税的财源是如何使用的。

2.基本分析框架

2.1 IS-LM框架

为了简化起见,假定物价水平是一定的,不考虑货币政策,通过(1)式~(9)式来确定IS-LM体系。

Y=C+I+G (1)

C=C(Yd) 0<Cd<1 (2)

Yd=Y-T (3)

T=T* (4)

G=G* (5)

I=I(r) Ir<0 (6)

Md=L(Y,r) LY>0,Lr<0(7)

Ms=M* (8)

Md=Ms (9)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

Y——国民收入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Yd——实际可支配收入

T——税收收入

r——利率

Md——货币需求

Ms——货币供给

(1)式是商品市场均衡,(2)式是消费函数,(3)式是可支配收入,(4)式是税收函数,(5)式是政府支出,(6)式是投资函数,(7)式和(8)式分别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9)式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用

Y=C(Y-T*)+I(r)+G* (10)

以及

M*=L(Y,r) (11)

来表示。IS曲线表示满足收入恒等式、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所有利率和收入的组合,换言之,它表示一组收支平衡点。LM曲线表示在固定的货币供给和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满足货币需求关系式的所有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如图1所示)。

图1 IS-LM曲线

这里,政府的行为受所谓的政府预算限制式的约束。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变化用税收、公债、货币供给这三者中的哪一种方法来融资。

2.2 货币、公债和利率

可是在传统的IS-LM分析中,政府支出增加的总体效应是通过图1中的IS曲线向右方移动来表示的。尤其是在基本的凯恩斯宏观模型中,假定税收和货币供给是固定的。因此,我们假定以公债发行给赤字支出融资。公债供给的增加,使得民间部门持有更多的公债而不是货币,因而促使利率上升。

假定初期利率是均衡的,则公债供给的增加就会提高均衡利率。可是,基于图1中的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则均衡点从E0点移动到E1点,利率也从r0上升到r1,不会引起未偿还公债存量的增大。

当然,这种利率的上升,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的,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所致。因而,维持等于一定货币供给的货币总需求,必须要提高利率以削减投机需求。

这里,通过公债融资增加的政府支出,仅限于一次,此后再回到均衡财政。这时,按照传统的IS-LM分析,IS曲线在向右上方移动之后,还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因此,初期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依然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公债供给增加了,其增加的部分由民间部门所持有。这时,同货币增加相比,公债的增加如果没有使得利率(或收入)发生变化是不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条件都没有变化,只考虑利率的上升是有必要的。

2.3 政府赤字的存量效应

在历来的IS-LM分析中,没有考虑政府赤字或盈余对公债供给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这正好与没有考虑净投资对资本存量产生的影响相同。当然,在IS-LM模型中,流量对存量的影响没有置于视野中,是为了简化而进行的合理性假定,只要作常量处理,就能被接受。

当政府赤字通过货币创造融资时,就把流量(赤字)对存量(货币供给)的影响纳入了IS-LM分析框架中。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因所谓的流动性效应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通过另一种财政效应的影响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字对金融资产(货币)的存量产生的影响被包含在IS-LM模型中。所以,政府赤字对其他金融资产(公债)的存量产生的影响也有必要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处理。

3.公债融资的资产效应

从这种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我们来考虑一下把资产这一新的变量代入上面的消费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中的IS-LM模型。

这里,资产(Z)由两部分组成,即货币(M)和公债(D)。因此,这些函数分别变成:

C=C(Yd,Z) Cz>0 (2′)

Md=Md(Y,r,Z) (7′)

Z=M+D+K (12)

在这个理论的构成上,通过公债融资增加政府支出的效应,通过资产效应对该体系产生影响。

3.1 货币需求的资产效应

公债供给的增加通过资产的变化纳入该体系。

而且,这种资产的增加将增加货币需求。

这种资产如果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因赤字而造成的公债增加,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上就会产生超额需求。换言之,当公债供给增加时,Y和r的各种组合所产生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因公债供给增加而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加,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状态,必须降低国民收入或提高利率。

图2中的初始均衡处于IS0曲线和LM0曲线的交点E0。如果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比如说移至IS1。当这种赤字支出是用新货币创造来融资时,则LM曲线就会向右下方移动,比如说移至LM1

这种情况下的均衡点是E1。如果赤字支出用公债来融资,则LM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比如说移至LM2,因而均衡点是E2

在IS-LM分析框架中,如果在以新货币创造融资的同时,也用公债发行融资,那么,分析资产(公债)存量所产生的影响是必要的。如果同时用这两种方式融资,LM曲线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是不确定的。因而,均衡点E1和E2都不是长期均衡点。

如果从初始条件G=T开始增加政府支出(△G),由于税收是既定的,就必须通过货币增加(△M)或公债增加(△D)来融资。

因此,只要存在赤字,资产就会不断增加。

图2 货币需求的资产效应

在全部以新货币创造来融资时,LM曲线就会不断向右下方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不断向右位移,使收入水平(若是充分就业以下的实际收入)增加。相反,在全部以公债发行来融资时,LM曲线就会不断向左上方位移。

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不断向左位移,会降低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很快就会在某一点产生抑制作用。结果,新的均衡点(比如说E2)所决定的收入水平比E0所决定的收入水平低。

3.2 消费的资产效应

影响该体系的另一途径是有关消费的资产效应。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考虑资产对消费的影响。

在消费函数中,。因此,只要资产增加,IS曲线就向右上方移动,无论是公债增加还是货币增加都成立。

在通过新货币创造融资的情况下,LM曲线向右下方位移对Y的正效应因IS曲线向右上方位移而被加强。

在公债发行融资的情况下,LM曲线向左上方位移对Y的负效应因IS曲线向右上方位移而被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收入的最终变化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移程度以及这两条曲线的斜率。我们把公债融资的赤字支出对IS曲线的影响效果,称为勒纳效应(Lerner effect)。

具有勒纳效应的公债的累积,通过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Lerner,1951)。由于消费函数向上方的位移,实现了所谓的公债的均衡水平,超过这一水平的赤字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

3.3 公债融资未必具有收入扩张效应

正如IS-LM分析所明确的那样,以公债发行融资的政府支出,不光具有收入扩张效应,同时还有抑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债的财政效应的确具有收入扩张效应,但另一方面,公债的流动性效应通过公债存量的变化所导致的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使LM曲线向左上方位移,因而又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如果货币供给的增加正好抵消了公债供给增加所增加的货币需求时,LM曲线的位置还处于原来的位置。所以,在LM曲线一定的条件下,IS-LM框架能够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

可是,像这种情况已经不是通过纯粹的公债来融资的情况了,而变成通过货币和公债来共同融资的情况。

4.公债融资的流动性效应

4.1 增支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在一定的均衡状态下,用公债发行融资政府支出增加时,对总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在用公债发行融资政府支出增加的场合,通过乘数作用,直接提高总需求水平。

其结果,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但是,在公债收入时点上的总需求效应,因公债的持有主体不同而不同。

中央银行承担公债即(G+△G)-T用AM融资的情况 在公债资金收入时点,中央银行承担公债并未使民间的货币量变化,对总需求也没有影响。但是,在公债资金的支出时点,货币量将以公债发行额呈等量增加(△G=△M),货币量增加部分将以乘数倍使总需求增加。货币量增加也就是货币资产增加(△G=△M=△Z)。流动性增加,使得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民间投资。

而且,伴随着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资产的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增加总需求。

因此,政府赤字只用中央银行承担公债发行来融资,不是总需求的抑制因素,而是作为扩张因素起作用。

商业银行承担公债即(G+△G)-T用AD融资的情况 商业银行承担公债发行即因△G=△D而△G=△Z时,既有总需求扩张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在商业银行承担公债的公债资金的支出时点上,同中央银行承担公债的情况一样,伴随着公债支出额的乘数倍增加总需求,起总需求扩张作用。

但是,在公债的发行时点上,公债的流动性效应具有抑制总需求的作用。

在商业银行承担公债时,由于现金准备减少,对可贷资金量从而对市场利率等产生影响。

即由于公债发行对货币的需求,使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通过市场利率的上升,使民间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这些影响是大还是小,取决于新发行公债的种类、资产偏好状况、金融市场状况等等。

例如,根据金融政策对资金量的规制是否强有力而不同。在商业银行持有闲置资金并利用这些闲置资金购买公债时,对商业银行的民间贷放资金没有影响。而且,在公债收入变成了政府支出时,民间部门的货币供给增加,将刺激民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可是,在商业银行没有闲置资金时,商业银行购买公债就会削减民间贷放资金,所谓的排挤效应就可能产生。一般来说,在萧条时期,更多地发行公债对民间投资的抑制效应不大。

商业银行承担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还有一种途径。公债发行会使资产增加(△D=△Z),资产增加会带来民间消费支出增加(△C/△Z),这是勒纳效应的作用。总之,商业银行承担公债的总需求效应取决于在公债资金的支出时点上的总需求扩张效应、因资产增加而导致消费支出增加的总需求扩张效应与公债发行的总需求抑制效应的相对大小。

再者,在商业银行承担公债的情况下,产生了公债的利息负担必须由将来的课税负担来支付的义务。仅从宏观角度来看,公债的利息支付显然不只是在同一时代的收入转移。

可是,公债利息的负担人与公债利息的收取人未必是一致的。

更进一步来说,原则上公债利息的负担人是一般国民,而公债利息的收取人却可能是国民中的一部分以及商业金融机构。

而且,为公债利息融资而课税将进一步减少民间消费,但公债利息支付又很可能成为储蓄资金。因此,商业银行承担公债而产生的公债利息问题,被认为具有总需求抑制作用。

另外,从公众借入的公债与从商业银行借入的公债,其效果也不同。在从公众借入的情况下,一般被认为是大众用储蓄性质的资金购买的,所以对民间消费支出几乎没有影响。此时,在民间储蓄性质的资金减少的同时,因公债发行而导致民众以金融资产(公债)取代货币资产。这一所谓的资产选择的变化对市场利率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应当予以考虑的问题。

但是,在民间资产选择的对象多样化的情况下,因公债发行而刺激了资产持有意愿,可能会出现本来用于消费的资金现在转而用于购买公债。这意味着公债发行也许对民间消费支出起抑制作用。

最后,关于公债资金的收入时点与支出时点间的时滞,有必要说上几句。例如,在民间承担的公债发行时点上,一般民间部门的政府债券将增加,货币量将减少。可是,当发行的公债收入用于政府支出时,民间的货币量与公债发行以前的状态相同,净增加的只是政府债券(公债)。

但在收入时点与支出时点之间,肯定会产生时滞。

所以,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与这种时滞的长短有关。

4.2 借新债还旧债的总需求效应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发行新公债偿还旧公债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流动性效应取决于作为偿还对象的旧公债的种类及其持有主体、新发行的公债的种类。一般来说,借新债还旧债既有扩张性作用,又有抑制性作用。假如借新债还旧债能够提高经济的流动性,就会刺激民间投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就公债期限的长短来看,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相对于短期公债而言若增加长期公债,民间部门的流动性减少,故根据资产持有的最适均衡条件,货币持有将增加。于是,公债的价格下跌,其结果引起市场利率上升,抑制民间部门投资。但是,短期公债同长期公债相比流动性较高,可以认为接近于货币。

所以,同增加长期公债相比,短期公债增加引起增加货币供给的近似效果。于是,市场利率下降,降低了投资成本,刺激民间部门投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发行的公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长期公债而言,发行短期公债将刺激民间部门投资,而发行长期公债将抑制民间部门投资。

尽管如此,长期公债也有总需求扩张作用的一面。

例如,长期公债增加,民间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就会增加,根据勒纳效应,即使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也可能是增加的。

就公债的持有主体而言,可以说,在以民间部门承担的公债来偿还中央银行承担的公债时,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抑制性的;而在以中央银行承担的公债来偿还民间部门承担的公债时,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就公债融资的心理效应来说,公债发行的规模、种类等的变更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心理上将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因素对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将有一定影响。

例如,大量发行公债,将提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于是,人们将采取适应于通货膨胀的经济行为。可是,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影响同上述的公债的流动性效应和公债资金的用途对总需求的影响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4.3 减税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在政府支出一定,公债发行(△D)作为减税(-△T)财源时,形成税收与公债发行的部分替代。

在公债资金充当减税财源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因而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是一定的。此时,对经济影响的变化首先起源于民间部门。

在民间部门发生的经济影响,根据作为减税对象的税收种类而不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公债和税收对总需求的构成要素的影响不同。

在公债资金充当个人所得税减税的财源时,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部分仅是减税额。但是,虽然全部减税额并不都用于消费支出,民间消费支出也将增加,总需求扩大。在降低对个人经营所得课征的所得税的情况下,可能利用的投资资金增加,预期税后收益率提高,故刺激个人企业投资。

在公债资金充当间接消费税减税的财源时,对民间消费的影响主要是民间商品的含税价格水平下降,从而可支配收入的实际价值增大,使民间消费支出增加。

特别是,如果没有意识到减税会使物价水平下降这一所谓的货币幻觉占主导地位,公债的这种效应会更大。

另外,如果企业没有把减税部分用于降低物价水平而用于增加企业利润,可能会刺激民间投资。一般来说,间接消费税减税将刺激消费。而且,间接消费税的累退性质和大众化课税的性质较强,所以,可以认为对比较低的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效应大。

在公债资金充当公司所得税财源时,根据内部资金的可能利用效应、投资的预期税后收益性效应等,具有刺激民间投资的效果。也就是说,增加了企业可能利用的内部资金,提高了预期税后收益,从而具有刺激民间投资的效果。而且,在公司所得税减税时,通过增加股利所得,从而对民间消费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当降低企业所得税后,股利分配增加,股东的可支配收入提高,用于消费的收入增多了。不过,考虑到稳定股利政策、股利所得课税等各种因素,其效应一般很小。现在,有一种途径就是考察公司所得税转嫁的可能性。

这时,我们认为公司所得税减税可能会使产品价格下降。这时的公司所得税的减税效果与间接消费税减税效果是类似的,对民间消费的影响很重要。

从理论上说,公司税通过产品价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消费者,而其减税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价格,但实际上公司税是否具有这样的效应并不明确。

总之,在以公债发行作为减税的财源的情况下,因减税能使民间消费支出和民间投资支出增加,故总的来看,会刺激总需求。

4.4 减债课税的总需求效应

令政府支出保持一定,减少公债发行额(-△D),增加税收(△T),在这种情况下,公债发行减少将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在民间资金充分利用的条件下,随着公债发行额的减少,民间资金相对增加了,所以,民间支出增加并对总需求起刺激作用。而且,同发行公债的情况相比,由于民间的货币持有量没有减少,若从货币-债券的有价证券均衡观点来看,因货币没有减少,故债券需求相对增加。

但是,公债发行额的减少,依据公债的资产效应而产生的民间消费支出也会减少。

与此相反,增税效应因税种不同而异:

个人所得税增税,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削减民间消费支出,具有抑制总需求的作用。

公司所得税的增税,减少可利用的内部资金,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具有抑制民间投资的效果。而且,公司所得税增税对民间消费的影响,通过减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消费支出的作用。

在公司所得税可以转嫁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具有抑制总需求的作用。

消费税的增税,民间产品的含税价格水平上升,因而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造成民间消费支出减少。

尤其是消费税是一种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率高的大众税,消费税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课税负担重。而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一般较高,故消费税的增加将大大降低消费需求。

5.结语

公债融资的总需求效应,取决于公债是从民间部门借入的还是由中央银行承担的,资金来源不同,公债融资的需求效应大不一样。上述分析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中央银行承担的公债,其效应是最具有扩张性;公债是从民间部门借入的,这种情况有时是扩张性的,有时则具有抑制性。第二,公债的财政效应总是扩张性的,而公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抑制性的。

【参考文献】:

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Basic Macroeconomic Models)

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

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文献考察(Economic Effects of Governrnent Debt:A Survey)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应(Economic Effects of Indexed Public Debt)

Due, J. F. and A. F. Friedlaender, 1973. Government Finance: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Hansen, A. H., 1953, A Guide to Keynes, Mc Graw-Hill.

Hicks, J.,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

Klein, L. R., 1947,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Macmillan.

Lerner,A.P.,1951,Economics of Employment, McGraw-Hill.

Modigliani, F. , 1944,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and Money, Econometrica 12.

Musgrave, R. A., 1959,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 McGraw-Hill.

Ritter, L. S., 1955-1956, Some Monetary Aspects of Multiplier Theory and Fiscal Polic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Silber, W. L., 1970, Fiscal Policy in IS -LM Analysis: A Correc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Ranking, Novermbe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