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037页(1982字)

【内容介绍】:

公债是政府的信用收入,即以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债的特点在于:(1)公债的债务人是掌有政权的国家,其债权人是个人团体,彼此并非处于对等的地位;(2)公债的信用基础,是由国家的支付能力所形成,即主要以税收作为保证;(3)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没有确切的保障;(4)公债发行的信用是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故公债发行的条件无需提供担保品。

公债政策是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管理的经济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经济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上(高培勇,1989,第184页~第187页)。所谓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liquidity effect),是指通过改变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抑制性效应。公债政策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措施来实现:(1)调整公债期限构成。公债可分为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

一般情况下,长期公债的流动性低,短期公债的流动性高。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政府通过增加短期公债的发行,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政府通过增加长期公债的发行,以减少公债的流动性,抑制社会总需求。

(2)改变公债资金来源。公债的认购单位可分为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银行系统认购公债,会通过扩大信贷规模而增加货币供给量;非银行部门认购公债,只会引起资金使用权的转移,不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增加银行系统持有公债的份额,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应尽量从非银行部门借入资金,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所谓公债政策的利率效应(interest effect),是指通过调整公债的利率水平和影响其供求状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抑制性效应。公债政策的利率效应是通过确定公债利率水平和改变公债价格来实现的。(1)确定公债发行利率。公债的利率水平对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有重大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

当经济萧条时,政府通过调低公债的发行利率,带动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下降,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当经济繁荣时,政府通过调高公债的发行利率,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以抑制总需求。(2)改变公债的买卖价格。

公债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化。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大量买进债券,以刺激公债价格上升,使利率水平降低,产生扩张性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可以抛售债券,以促使公债价格下跌,使利率水平上升,产生紧缩效应。

由此可见,公债政策是实现财政政策稳定目标的主要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公债管理不仅被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同时也被看作是货币政策的载体。

政府在利用公债管理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时,一定要与货币政策相衔接,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此外,公债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政策,它有自身的目标,诸如拓宽公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确保政府债券的顺利推销、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实现均衡的期限构成、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中,稳定经济发展也是总体财政政策的目标。于是,在公债管理政策目标当中,压低公债的利息成本与促进经济稳定这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为了降低公债的利息成本,在经济衰退时期,应趁机发行长期债券,以减轻利息负担;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宜发行短期债券,以免增加长期的高利负担。可是,为了经济稳定,在经济衰退时期只宜发行短期债券,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应当发行长期债券(Laid,1968,p.465-479)。所以,在一定经济状况下的公债期限结构,要视稳定经济的财政政策的需要来确定。。

【参考文献】:

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

公债的总需求效应(Aggregate Demand Effects of Public Debt)

Laid, W. E., 1968, The Changing Views on Debt Management, Monetary Economics, ed. by A. D. Entine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

高培勇,1989,《公债经济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