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119页(4423字)

【内容介绍】: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思想提出了挑战,主要集中于货币措施在决定经济变量中的作用上。

货币学派承认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第一轮效应上具有增加收入的作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第二轮效应起源于要为相应的政府赤字融资,正是这种融资方法可能部分或全部消除了对收入的任何影响。

如果融资方法是增加货币供给,则货币学派认为称之为货币政策而非财政政策。

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以增税来融资,IS曲线的移动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即假定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在下面的讨论中,若不作特殊说明,以发行公债作为融资方法。

最初据认为,货币学派有关财政政策的观点以下列情况为依据: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弹性几乎是零。

就这种极端形式来看,这又回到了反对财政政策的古典理论上。

在货币需求无弹性(LM曲线是垂直的)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以公债融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公债价格下跌),支出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收入还是y。

然而,这种极端情况是站不住脚的。

就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承认货币需求不可能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

图1 垂直的LM曲线

虽然LM曲线的形状是垂直的情况不符合现实,但货币学派的观点认为,货币和金融资产不是完全替代的,LM曲线的形状也是比较陡直的。这种情况一直用来说明财政政策的部分排挤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以公债融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收入提高至y1(如图2所示);而如果以货币融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利率仍保持在r,而使收入提高至y2;y1、y2间的距离表示的就是“财政排挤效应”。这种情况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总排挤不一定说明财政政策相对无效。

因此,LM曲线的斜率不是否定财政政策的原因。

图2 陡直的LM曲线

卡尔森和斯番瑟(Carlson and Spencer,1975)曾提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即IS曲线的形状是水平的作为否定财政政策的根据。可是,这种情况也是古典学说的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在储蓄一对一地从私人投资转换成政府债券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移动IS曲线,这相当于把利率看作是外生变量。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具有自动排挤效应,只有货币政策影响收入而不改变利率。

图3 水平的Is曲线

反对财政政策的完整情况要比上述讨论的情况更复杂,如图4所示。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第一轮效应是收入增加(y1),利率也上扬(r1)。此外,随着公债持有增加,私人财富也增加(假定存在正的财富效应),这将导致消费支出增加,IS曲线将进一步向外移动(IS2)。然而,货币学派认为,有很多原因可以说明公债融资的长期效应将引起IS曲线回归移动。用于私人投资的资源转向公共投资会降低私人投资,减少物质资产的生产。

再有,在赤字未消除之前,增加的政府支出需要年复一年地融资,公债规模就会累积增加,相应地削减私人部门的资产。最后,倘若因扩张性财政政策,价格水平最终会提高,财富存量的实际价值将下降。综合所有这些效应,IS曲线将向左移动,收入也会返回其以前的水平(y),甚至可能低于以前的水平。

图4 倾斜的Is曲线和LM曲线

这些观点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争论。

克里斯特(Christ,1968,p.53-67)、布林德和索洛(Blinder and Solow,1973,p.319-337,1976,p.501-510)、托宾和布特(Tobin and Buiter,1976)等研究了政府的预算约束及其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这种理论,如果政府的预算约束得到满足,长期均衡可实现。

当政府赤字(包括公债的利息支付)的变化等于公债存量的市场价值增加与货币供给增加之和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假定该经济是稳定的,公债融资的政府赤字增加对收入的长期效应大于货币融资的赤字,尽管前者的影响乘数较小。公债发行以及相应的利息支付必定由增税来融资,且要求收入有更大的提高,以产生足以弥补政府赤字的税收收入,同时也就满足了政府的预算约束。

可是,这种简化的结论存在着两点疑问(Dennis,1981,p.129)。

第一,该经济体系可能是不稳定的。如果赤字的公债融资产生财富效应,增加货币需求,将使LM曲线向左移动(LM1),如图4所示。

如果这种效应超过IS曲线的综合效应(根据上一段的分析,这种综合效应比较小),收入水平将下降(y2),财政政策对IS曲线的影响完全被抵消。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收入将下降,预算赤字持续增加,引起自我蚕食过程。因此,虽然稳定的经济体系可能会对公债融资的赤字产生一种有利的结果,但是,经济的不稳定性比在赤字由增加货币供给来融资时更有可能发生。第二,一旦把公债融资的政府支出的价格效应考虑在内,虽然名义收入的确会增加,但实际收入在长期可能不变,因为价格水平提高了。

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只有当货币供给增加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才明确有效。这种情况可用图5来说明。

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下,IS曲线向外移动(IS1),配合以适当的货币供给增加(LM1),使利率保持不变(r′)。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适当的货币供给增加以保持利率不变。IS曲线移动的程度可用下式给定:

图5 货币供给增加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

y1-y′=△y*=m△G (1)

式中,y代表实际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变化,m代表自主性支出乘数。只有在这种乘数等于1的情况下(如简单的平衡预算乘数),收入的相应变化才等于政府支出的变化。为了使利率保持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必须产生等量的收入水平提高:

y1-y′=△y*=k△M (2)

式中,k代表货币乘数。因此,重要的是准确估计这两个乘数,计算出保持利率不变所必需的货币供给增量。

此外,还应当注意,如果

△y*=k△M=m△G (3)

那么,只有当

k=m (4)

才有

△G=△M (5)

只有当(4)式成立时,保持利率不变(r′)的政策才能准确地为赤字融资(△G=△M)。的确,如果k>m,且利率一直是r,货币供给就没有完全融资(△G>△M)。

如果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LM2)——将使利率下降至r1,或者增发公债——使LM曲线仍然保持在LM1的位置上,都是用来消除政府支出和收入间遗留缺口的必要措施。

如果k<m,则赤字完全由货币供给融资,利率仍保持在r。

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之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哪种政策更有效。从某种程度上说,收入的最终水平(y)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6所示)。如果仅使用财政政策,收入可能会提高到yF,而利率可能会大幅度提高(rF),产生部分排挤效应。如果仅使用货币政策,收入可能提高到yM,而利率可能下降到rM。可是,如果综合使用这两种政策,收入水平(y1)将大大高于任何单个情况。

图6 财政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参考文献】:

凯恩斯学派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Keynesian Model)

古典学派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Classical Model)

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排挤效应(Crouding-Out Effects)

Blinder,A.S.and R.Solow,1973,Does Fiscal Policy Matter?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November Blinder,A.S.and R. Solow, 1976, Does Fiscal Policy Still Matter? A Repl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

Christ,C.F.,1978,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a Government Budget Restrai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 January/February.

Carlson, K.M. and R. W. Spencer,1975, Crowding Out and Its Crit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 57,December.

Dennis, G.E.J.,1981,Monetary Economics,Longman Group Limited.

Tobin,J.and W.H.Buiter,1976, Long-Run Effects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on Aggregate Demand,in J.L.Stein,ed..Monetarism,North-Hollan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