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180页(14741字)

【内容介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传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结果表明(Helkie and Hooper,1988;Bryant and Holtham,1988),预算赤字增加就从其加大本国利率与外国利率间差额的角度来说,将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和贸易赤字增加。

而芒德尔(Mundell,1963)认为,预算赤字的增加即使不使利率差额发生任何变化也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市场预期即刻对预算赤字增加的效应做出调整(Dornbusch,1983;Blanchard and Dornbusch,1984)。有关这两种观点的比较分析,可参阅胡其森和瑟鲁普(Hutchison and Throop,1985)、弗兰克尔和拉兹恩(Frankel and Razin,1987)以及斯顿(Marston,1985)的文章。FRBSF(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综合了这两种理论,方法是使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作为本国和外国当期财政政策的函数。同其他大多数宏观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结果表明,预算赤字对汇率的影响明显较大,而对利率的影响较小。

结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净出口比对利率灵敏性支出(interest-sensitive expenditure)的排挤程度大(Throop,1989a)。

1.传统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大多数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FRBSF模型)从需求面来看是对基本的IS-LM模型的分解和动态化,从供给面来看具有工资和价格渐进调整的性质。

此外,大多数模型假定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相对很高,因而利率对汇率具有直接且明显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假定完全的资本流动和完全的资本替代(本国债券与外国债券),因而预期收益(包括汇率预期变化导致的收益)在任何时候都相等。可获得的证据表明,对于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来说,这是对现实的合理的良好近似。从技术术语来说,以前的研究表明,国际间交易的资产,其风险酬金很小,且随时间而变化,不仅如此,还很难与结构变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Danker,et.al.,1984;Frankel,1982;Hutchison and Throop,1985)。

尽管芒德尔(Mundell,1963)隐含地认为完全的流动性需要完全的替代性,但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只要不存在大量的交易成本、资本管制、或其他阻碍国家间资本流动的因素,就认为资本流动是完全的。完全的资本流动的这种定义表明,汇率会即刻调整,以使一国资产存量的国际需求保持平衡;相反,更为传统的观点认为,汇率调整旨在使商品和资本流量的国际需求保持平衡。

但是,本国和外国资产是完全替代的还是不完全替代的,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Dornbusch and Krugman,1976;Frankel,1983)。

尽管并不是所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都假定完全的资产替代,但利率差额和汇率的预期升值或贬值率在决定汇率水平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

反过来,完全的资本流动和贸易项目对汇率变化的缓慢调整表明,在短期,汇率是由金融资产市场的均衡而不是由商品和资本的当期国际流动间的均衡决定的。假定本国和外国的各种证券彼此是完全替代的,汇率的资产理论要求,在本国和外国,期限既定的证券的名义收益率等于名义汇率在此期间的预期百分比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公开利息平价条件”(open interest parity condition)。例如,如果利率差额高于汇率的预期贬值,市场套利就会上抬汇率值,直至其相关时间期界的预期贬值等于利率差额。

很容易证明,这种套利条件在现实中也存在。[以名义值表示的公开利息平价条件是:

InS-InSe=n(i-i*)

式中,S代表美元的名义值,即每单位本币的外币数量;Se代表名义汇率的预期值。

依据定义,

S=EXCH(p*/p)

式中,EXCH代表实际汇率,p和p*分别代表美国和外国的价格水平。

在理论上,有关的利率差额应当是税后的。尽管工业化国家的实际利息所得的边际税率不同,但没有人对这些税率进行详细的估计]因此,

lnEXCH-lnEXCHe= (1)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EXCH——美元的当期实际值(按外国价格-本国价格比率平减的每单位本币的外币数量)

EXCHe——预期n年后的美元实际值

i——在n年到期证券的美国名义利率

i*——在n年到期证券的外国利率

——美国n年后预期通货膨胀率(年度化)

——外国n年后预期通货膨胀率(年度化)

当期实际汇率与其预期未来价值之间的差额(亦即货币实际价值的预期变化)与实际利率差额成正比。该理论的核心特点是期限结构效应很重要。

例如,假定n=10,美国一年期实际利率相对于外国一年期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能引起美国10年期利率提高0.1个百分点(假定将来一年期利率预期也不变化),美元的实际价值仅上升1个百分点。相反,预期持续10年的美国一年期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可能引起美国10年期债券(bond)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美元的实际汇率值提高10个百分点。所以,一年期利率的相同变化会导致汇率不同的变化,取决于10年期利率的变化。因此,如果长期和短期利率的变化不完全相关,长期实际利率差额的变化制约着实际汇率的变化。

在短期,美元的预期实际长期均衡值不变,当期汇率与长期利率差额成正比变化。然而,在长期,预期实际汇率可能与汇率的长期均衡值一致,因而在完全的资产替代情况下,本国和外国的实际利率趋于相等。

利用公开利息平价条件决定短期汇率的含义,可用基本的IS-LM模型来说明。就这种短期分析而言,假定工资率是固定的,但美元的实际价值变化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外国实际利率暂且假定是固定的。传统方法假定,在长期,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是一个常量,由购买力平价条件所决定。

这意味着,美元的当期实际值可以表达为美国长期实际利率的简单函数。结果是:鉴于净出口通过实际汇率而对实际利率做出的间接反应,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可能小于其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值。

公开利息平价条件的另一方面是对LM曲线斜率的影响。美元实际价值的升值既直接通过降低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也间接通过对贸易商品的本国生产者的竞争性压力,降低价格。因此,随着实际利率和美元的实际价值的上升,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存量增加。这种效应很可能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进一步减少货币需求量,使得LM曲线比在封闭经济中更为平缓。

在这种传统理论框架中,财政扩张的效应可用图1来说明。假定美国和外国的实际利率最初为r1,美国的均衡实际GNP为y1

美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削减税收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从IS1移至IS2,把美国的实际利率提高到r2,美国的实际GNP提高到y2。实际GNP的提高可能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因利率上升而加快实现的。

然而,利率的上升可能抵消一部分财政扩张的初始效应,因为利率上升可能会使本国投资减少,还有可能使消费减少,而且通过与之相伴的美元实际价值的升值而减少净出口。

图1 财政扩张的效应

仅以利率差额为基础的传统的汇率分析,隐含着这样的假定:财政政策的任何变化预期都不会持续下去,因而美元的预期长期实际价值不受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对美元实际价值的影响,只是通过它对美国与外国实际利率间的当期差额的影响来实现。美国的财政扩张增大了正的利率差额,使得美元汇价升值,以致等于预期收益。

可是,根据这些模型,财政排挤总是部分发生在利率灵敏性本国支出上,因为如果美元升值足以把全部排挤落在净出口上,正的利率差额就不会持续存在。

这种方法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政策的变化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结果,汇率将返回其初始水平的预期将不断地被挫败。

特别是,只要财政扩张持续下去,美元的实际汇率值就将超过预期值。

也就是说,只要财政扩张持续下去,美元的预期贬值就不会发生。因此,逻辑推理似乎是:市场最终会开始修正其长期汇率上扬的预期。倘若如此,当期实际价值也会上升,有利于美国的正的实际利率差额可能会下降,直至美国与外国实际利率之间不存在差额的长期均衡最终可能实现。

这一过程用图1来描述。

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的上升具有使IS曲线向下移动的效应(通过在任何既定的利率水平上减少净出口),同时也具有使LM曲线向下移动的效应(通过美元升值引起的实际货币存量增加)。只要美国实际利率高于外国实际利率,当期汇率将不断高于预期汇率,而且IS曲线和LM曲线将通过预期的适应性调整而不断向下移动,直至达到LM3和IS3相交决定的完全均衡(r1,y3)。

[LM3和IS3的最终均衡类似于芒德尔(Mundell,1963)的古典分析,因为美元升值是在均衡实际利率差额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芒德尔假定关于汇率的预期是静态的(意味着将来预期的汇率与现今的汇率相同),认为这种短期均衡会即刻实现。

此外,他没有考虑货币升值对LM曲线的影响,从而IS曲线就一路从IS2移至IS1,使得财政扩张完全排挤了净出口]

2.FRBSF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FRBSF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在长期,它把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EXCHe)看作是由将来财政政策的预期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结果,当期财政政策通过当期利率水平之外的另一渠道来影响美元。通过改变将来财政政策的预期,它也通过对美元的实际预期价值的影响来影响美元的实际价值。通过这一另外渠道产生作用的程度取决于:(1)当期财政政策的变化对将来财政政策预期的影响程度,(2)预期的将来财政政策对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将来财政政策对美元实际价值的影响可以两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长期或充分就业均衡框架建立模型。道恩布施(Dornbusch,1983)以及布兰查德和道恩布施(Blanchard and Dornbusch,1984)利用图示对此进行了分析(如图2所示)。

美国的充分就业均衡曲线以表示。该曲线向下倾斜,因为在充分就业时,美元的实际价值增加降低净出口,必须要通过降低美国的实际利率而引致的美国支出增加来抵消。

同样地,世界其他国家的充分就业均衡曲线向上倾斜。

美元上升扩大向海外的净出口,必须要由海外实际利率提高而产生补偿性的总需求变化来抵消。

假定完全的资本流动和完全的资产替代,则在长期,实际利率将相等,充分就业均衡将发生在这两条曲线的交点a处。在该点上,两国的实际利率相等,实际汇率产生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贸易差额。

反过来,均衡资本流动是贸易差额的映象。

图2 当美国与外国资产完全替代时,美国财政扩张的影响

美国财政扩张增加美国商品和劳务的本国需求,使美国的曲线从移至,因为,在任何既定的实际汇率情况下,需要美国的实际利率提高,以抵消本国支出的增加,恢复均衡。由于增加的美国本国需求的一部分是进口增加,美国财政扩张通过增加世界其他国家净出口的需求,也会向上移动世界其他国家的充分就业均衡曲线Grow

但是,世界总需求增加的绝大部分将落在美国的产出上,所以,GUs曲线比Grow曲线向上移动得大。

美国需求增加得越多,美元实际价值的升值越大,反过来,私人需求就会从美国生产的商品转向外国生产的商品。新的一般均衡出现在b点:世界利率水平的提高抑制了美国财政扩张产生的世界超额总需求,美元升值抑制了对美国生产的商品的相对超额需求。

[由于在长期实际利率相等,在均衡实际利率差额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下美元升值,正如芒德尔对实行固定价格的小型国家进行的古典分析。与这种两国充分就业情况的差异是:由于世界利率提高,除了对净出口的排挤之外,还对美国的本国投资(以及有可能对消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挤。

然而,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家越小,对净出口的排挤效应越大。如果某一国家的财政扩张程度很小,以致于对世界利率水平没有明显影响,那么,这种财政扩张所产生的排挤将全部落在净出口上,正如芒德尔对实行固定价格的小型国家的情况所做的分析。

此外,美国财政扩张对全世界资本形成的排挤随着资本越来越供不应求,逐渐上移两国的充分就业均衡曲线,从而提高两国在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利率。由于这使两国的曲线上移,对美元的实际价值不一定有影响。

然而,如果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消费支出是净财富的函数,那么,外国的相对财富状况提高,可能使其充分就业均衡曲线上移的程度相对大些,因而会使美元贬值。从投资者预期财政扩张在其投资期界内具有这种影响的意义上说,美元的当期价值可能受到影响。

实际上,情况是否如此还是个经验问题]

然而,如果投资者最终认为在某一点,外国人要求美国的资产收益率提高,以吸收日益提高的美国债务占外国有价证券的份额,那么,美元就有可能贬值。因此,在解释美元的当期变化时,主要问题是市场是否相信美国资产和外国资产近乎于完全替代。

如果市场最终预期美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不完全替代,那么,持有美国资产的风险酬金(亦即实际收益差额)就必须包括在方程(1)式和图2中。

图3说明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扩展的长期效应。假定最初不存在风险酬金,因为有价证券组合是平衡的,初始均衡位于图3中的a点。美国财政扩张上移GUS和Grow曲线(如图2所示)。但是,由于风险酬金或收益差额随着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债务的累积而增加,因而它在美国与外国的实际利率之间加进了一个楔子(=cd)。新的均衡不再是b点,而是处于较低的美元价值上。的确,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的长期均衡要求增加风险酬金,足以使美元的实际价值降低。如果风险酬金的增加仅能使实际汇率保持不变,这仍然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因为需要有资本内流以便偿还美国外债累积的利息,导致风险酬金进一步增加。

因此,在没有资本内流的情况下偿还累积的债务,要求风险酬金增加,足以引起美元的实际价值降低,因而使得美国净出口增加,平衡经常账户。

图3 当美国与外国资产不无全替代时,美国财政扩张的影响

萨克斯(Sachs,1985)建立了一个正规模型,在该模型中,公开利息平价条件中的风险酬金与相对债务状况随时间成正比变化。然而,克鲁格曼(Krugman,1985,1988)指出,风险酬金也应当计入美元的预期长期价值,这与图3的阐示相一致。但他又说,市场没有正确地估价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元资产的吸收极限。

外汇市场的预期是不理性的这种含义难以接受。

相反,更为现实的假设是:美元资产潜在着一种相对巨大的世界需求。

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被普遍接受,是一种价值的国际储藏手段,其他任何资产都难与为匹。而且,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应变力使其具有的流动程度是其他资产所不及的。因此,相对于外国实际利率而言,只要美国实际利率稍有上升,就可以保证不断地使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得到外部融资。

结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期界,对相对长期的美国预算赤字的预期可能导致实际美元价值的预期长期均衡曲线提高,这与一些学者(Throop,1989b;Cheng,1988)所做的经验分析的结果一致。

总之,汇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长期均衡中的美元实际价值或方程式(1)中美元的长期基点(anchor)的预期。反过来,市场对美元长期基点的预期是由对将来本国和外国的财政政策的影响的预期形成的。

[图2和图3的分析更清楚的说明,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也会取决于本国和外国的预期私人储蓄率。尽管美国私人储蓄率在80年代明显下降,但在此之前,私人储蓄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稳定的(Denison,1958;David and Scadding,1974)。我们暂且不讨论长期私人储蓄率预期是否已发生明显变化]从投资者因财政政策的当期变化而改变其将来财政政策预期这个意义上说,美元的基点将受到影响,汇率的当期价值将改变。在资产完全替代或至少存在着一个固定的风险酬金假设条件下,美国持续的财政扩张预期将引起美元的长期基点提高和美元升值。

可是,如果投资者预期在其投资期界内,财政扩张将大大增加外国资产与本国资产间的风险酬金,则美元的长期基点可能下降,美元的当期价值可能趋于贬值。

FRBSF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的汇率方程能使我们从经验上考察这些重要的预期效应。

高度就业或结构性的预算差额占高度就业GNP比率作为大致衡量财政政策总体影响的指标。结构性预算差额优于实际(非周期调整的)差额,因为它较好地分离了财政政策变化带来的商品市场压力。

[高度就业或结构性的预算差额占高度就业GNP比率之所以说是一种大致指标,是因为政府支出、转移支付以及各种税收对总需求的边际影响不一定相同。通货膨胀调整的和非通货膨胀调整的结构性预算差额密切相关。非通货膨胀调整的结构性预算差额把通货膨胀酬金计入作为支出的政府债务应付利息,但并没有把相应的损失(因通货膨胀)计入作为收入的政府债务实际价值。通货膨胀调整的结构性预算差额对此做了纠正,把债务的价值损失作为税收收入。

在汇率方程中,这两种方法完全一样。

但是,从FRBSF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及伊斯纳和培波(Eisner and Peiper,1984)、普里斯和穆勒(Price and Muller,1984)的经验研究中的消费函数得到的证据表明,美国和欧洲的实际增长与通货膨胀调整的预算差额变化的关系比与非通货膨胀调整的预算差额变化的关系更为紧密,支持利用通货膨胀调整的方法。

按传统方法计算的私人储蓄率可能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而升降。私人储蓄率对通货膨胀的这种反应在经历过通货膨胀剧烈变化的欧洲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它被实际财富-收入比率的同时变化(也影响着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中的储蓄率)所掩盖。对于通货膨胀调整的方法的深入讨论,可参阅朱普(Jump,1980)、西格尔(Siegel,1979)、坦兹等(Tanzi,Blejer and Teijero,1987)的文章]

这些预算差额预期是如何形成的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传统的方法假定,将来的预算差额与当期的预算差额无关,因而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是一个由购买力平价条件决定的时间特定常量(Bryant,et.al.,1988;Bryant and Holtham,1988;Helkie and Hooper,1988)。相反,FRBSF采用的方法考虑到如下可能:本国和外国在有关投资期界内的预算差额的合理预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取决于当期预算差额。

具体来说,预期的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影响按照作为当期预算差额四季平均变化的函数来建立模型。

在长期,美元的预期实际价值的对数假定随着美国当期预算差额(B)、外国当期预算差额(B*)的加权平均值的变化而变化。[贸易权数显然适合于综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际利率,因为它是汇率形成的途径。然而,在结构性预算的情况下,国家的相对大小也是很重要的。

国家越大,贸易额占GNP的比率一般越小,在图2和图3中,它的充分就业曲线越平缓。因此,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该国的结构性预算变化一个百分点对其与美国的实际双边汇率的影响可能越大。因此,瑟鲁普(Throop,1989b)使用的外国预算差额的权数等于贸易权数乘以相对GNP权数。既然本国和外国预算差额对实际汇率的相对影响取决于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对大小,那么,没有理由限定两种预算差额的系数其绝对值必须相等]预算差额系数的符号取决于市场的投资期界的长短、市场把美国和外国的资产在此投资期界内看作是完全替代的还是不完全替代的。

预算差额系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预期预算差额对当期预算差额变化的反应程度。

lnEXCHe=a0+a1B+a2B* (2)

把(2)式代入(1)式,得到汇率的估计方程: (3)

如前所述,长期实际利率的差额对实际汇率的变化具有更稳定的影响。

这种实际债券(bond)利率差额可以分解成名义债券利率差额和预期通货膨胀差额。名义债券利率差额按照名义短期利率的当期和过去差额的分配时滞(distributed lag)并模仿利率期限结构的标准预期模型来建立模型。

类似地,预期通货膨胀差额按照季度通货膨胀率的当期和过去差额的分配时滞建立模型,但它们有各自的估计权数,以便考虑到如下可能: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过程可能不同。通货膨胀差额的权数之和限定与名义利率差额的权数之和相同,但它们的符号相反。外国利率和外国通货膨胀率以贸易加权方法计算。

3.结语

我们主要介绍了开放经济条件下FRBSF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它综合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文献(把财政政策、美元和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的两种主流观点。

在假定完全的资本流动和完全的资产替代以及预期的同时调整的条件下,芒德尔(Mundell,1963)指出,财政扩张可能吸引净资本内流,而本国和外国实际利率的差额没有任何增加。在有关资本流动性和资产替代性的假设相同的情况下,道恩布施(Dornbusch,1976)、弗兰克尔(Frankel,1979)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提出的传统的短期动态资产均衡分析表明,财政扩张只有在增加本国与外国的实际利率差额时,才会吸引净资本内流。瑟鲁普(Throop,1989b)的分析表明,利率差额与预期都很重要。FRBSF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国际部分通过把美元长期均衡的合理预期模型纳入短期动态资产均衡模型中,提出了一种综合的观点(模型)。

其方法是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预期财政差额连同利率差额包括在汇率方程中。

瑟鲁普(Throop,1989b)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FRBSF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所做的经济计量估计表明,预期预算差额是长期汇率预期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市场参与者相信,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在长期使美元的实际价值升值而不是贬值,这说明他们没有预测到风险酬金将受到美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很大影响。

因此,财政扩张引起的经济调整类似于芒德尔最初提出的调整。同传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该模型中,美元的实际价值仅由美国与外国的实际利率差额来决定)相比,利率提高得比较小,而美元的价值提高得比较快。

结果,财政扩张将相对大量地迅速排挤净出口。

【参考文献】:

芒德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排挤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s)

财政赤字对汇率的影响(Effects of Fiscal Deficit on Exchange Rates)

Blanchard, O. and R. Dombusch, 1984, U. S. Deficits, the Dollar, and Europe,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Bryant, R. C. and G. Holtham, 1988, TheU. S. External Deficit: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Cure, in R. Bryant, G. Holtham, and P. Hooper eds. , External Deficits and the Dollar: 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Brooking Institution.

Bryant, R. C., D. W. Henderson, G. Holtham, P. Hooper, S. Symansky, eds., 1988,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c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Cheng, Hang-Sheng, 1988, Must the Dollar Fall? Weekly Lett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Danker, D.T.,R.A.Haas,D.W.Henderson,S.A.Symansky,and R.W.Tryon,1984,Small Empirical Models of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s to Germany, Japan, and Canada, Staff Economic Studies 135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David, P. A. and J. L. Scadding, 1974, Private Savings: Ultrarationality, Aggregation, and Dension' s La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nison, E. F., 1958, A Note on Private Saving,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Dombusch.R., 1976,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ombusch,R., 1983,Comments on J.R.Shafer and B.E.Loopesko,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After Ten Year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Dombusch, R. and P. R. Krugman, 1976,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 the Short Ru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Eisner, R. and P. J. Peiper, 1984, A New View of the Federal Debt and Budget Defici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rankel, J., 1979, On the Mark: A Theory of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Real Interest Differentia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rankel, J., 1982. A Test of Perfect Substitutabilit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Frankel, F., 1983, Monetary and Portfolio-Balance Models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in J. S. Bhandari and B. H. Putnam, eds. ,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The MIT Press.

Frankel, J. and A. Razin, 1987,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A Quarter Century Later: A Unified Exposition, IMF Staff Papers.

Helkie, W. L. and P. Hooper, 1988,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Deficit, 1980-86, in R. Bryant, G. Holtham, and P. Hooper eds., External Deficits and the Dollar: 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Brooking Institution.

Hutchison, M. M. and A. W. Throop, 1985, U. S. Budget Deficits and the Real Value of the Dollar, Economic Review (FRBSF).

Jump, G. V., 1980, 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Spurious Eements in Measured Real Inco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ston, R. C., 1985, Stabilization Policies in Open Economies, in R. W. Jones and P. B. Kene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II,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Mundell, R., 1963,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Price, R. W. R. and P. Muller, 1984, Structural Budget Indicator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scal Policy Stance in OECD Economies, OECD Economic Studies.

Sachs, J. D., 1985, The Dollar and the Policy Mix: 1985,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Krugman, P. R., 1988, Sustainabli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Dollar, in R. Bryant, G. Holtham, and P. Hooper, eds. , External Deficits and the Dollar: 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Brookings Institution.

Siegel, J. J., 1979, Inflation-Induced Distortions i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aving Statist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Tanzi, V., M. Blejer and M. O. Teijero, 1987, Infl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Fiscal Deficits, IMF StaffPapers.

Throop, A. W., 1989a, A Macro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 S. Economy,Working Papers in Applied Economic Theory (FRBSF).

Throop, A.W., 1989b, Fiscal Policy, the Dolla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synthesis od Two Views, Economic Review (FRBSF).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