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列勃尼科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67页(652字)

【生卒】:1885—1922

【介绍】:

俄罗斯人。

原名维克多·弗拉基米罗维奇(Викто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出生于鸟类学家家庭。1903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1908-1911年肄业于彼得堡大学。

学生时代就开始发表诗作。

1910年成为未来派团体的主要成员。1912年与雅可夫斯基结识。

在这时期出版了诗集《吼叫》(1913)、《一九〇七-一九一四年诗选》(1914)、《一九〇六-一九〇八年的创作》(1914)等。赫列勃尼科夫居无定处,来往于彼得堡、莫斯科、哈尔科夫、罗斯托夫、巴库、阿斯特拉罕之间,1916年在察里津当过兵。十月革命后曾在俄罗斯通讯社工作,后来去过波斯。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诗人》(1919)、《石像》(1919)、《战壕之夜》(1921)、《夜间搜查》(1921)、《苏维埃大楼前之夜》(1921)、《赞格齐》(1922)等,这些作品在作者生前大部分未能与读者见面。诗人去世后,他的友人和研究者陆续整理发表了他的遗着,例如1923年出了他的抒情诗集;1928-1933年特尼亚诺夫和斯捷潘诺夫编辑出版了他的文集;与此同时,“一批友人”整理出版了他的未发表的诗作。赫列勃尼科夫从未来派的观点出发,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试验,想要“破坏”古典的诗歌语言,创作出“未来自由人类的语言”。

他放弃合理的、稳定的语调概念,而把语词分成具有形象意义的部分,然后再加以拼合。这样做的结果,有时使得他的诗成为文字游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