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克洛夫斯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72页(821字)

【生卒】:1893—1984

【介绍】:

俄罗斯作家、文艺理论家。

生于教师家庭。曾就学于彼得堡大学语文系。为语研究会主要成员、俄国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小册子《词语的复活》(1914)里指出,词的“硬化”是它丧失“可感觉性”的结果,而创造“困难”形式能使其“复活”。

接着发表了《论诗歌和无意义语言》(1916)、《波捷布尼亚》(1916)等文章,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1917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纲领性文章《艺术是手法》,在这之后转而研究散文理论,陆续写了《情节构造的手法与文体的一般手法的联系》(1919)、《情节的展开:〈堂吉诃德〉是怎样做成的》(1921)、《斯特恩的〈项狄传〉与长篇小说的理论》(1921)、《罗扎诺夫……》(1921)等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论散文的理论》(1925)。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是手法,新形式的出现不是为了表现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失去艺术性的旧形式。30年代初,什克洛夫斯基开始认识到形式主义理论的片面性,对自己的观点作了重大修正。

与此同时,他的研究工作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继续细致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另一方面力图阐明艺术形式与时代的思潮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贯穿在《艺术散文。思考和分析》(1959)、《关于散文的故事》(1966)、《弦。

论相似中的不相似》(1970)等着作之中。俄国古典作家的研究在什克洛夫斯基的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先后出版了《关于俄国古典作家的散文的札记》(1953)、《赞成和反对(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札记)》(1957)、《列夫·托尔斯泰》(1963)等着作。此外还写了一些回忆录式的、书信体的和抒情性的作品(例如,《感伤的旅行》,1923;《动物园。不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或爱洛绮丝第三》,1923)以及电影脚本。

他的《爱森斯坦》(第二版1976)于1979年获原苏联国家奖。

上一篇:希什马廖夫 下一篇:什克利亚列夫斯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