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91页(742字)

【生卒】:1913—

【介绍】:

德国作家。

原名赫尔穆特·弗利格。生于开姆尼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在柏林学习新闻学和日尔曼语言文学,同时为《世界舞台》撰稿。1933年逃亡至捷克,后到美国,1937-1939年任美国出版的德文周刊《德意志民族回声》主编,后作为美军士兵参战。战后在慕尼黑参与创办《新报》,因拒绝写反苏文章被开除,回到美国。离开军队。

1953年迁居民主德国,专事文学创作。1953年获亨利希·曼文学奖,1959年获民主德国国家二等奖。1976年因毕尔曼事件被开除出作协,1989年重新被接纳入作协。

用英语和德语写作,作品多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第一部长篇小说《人质》(1942)描写德国法西斯在捷克杀害人质的暴行,讴歌捷克人民的反抗斗争。他最成功的小说是以美军在德国登陆为题材的《十字军》(1948)、表现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言行的《理性的眼睛》(1951)和表现矿工大罢工背景下一个少女爱情抉择的《肯尼迪小姐的爱情》(1953)。

60年代后海姆的作品渐渐转向直接或间接反映民主德国社会中的问题:以1953年6月17日柏林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六月的五天》,以1849年巴登革命为题材表现自由和专制的矛盾的历史小说《拉萨勒》(1974)。类似作品还有《谤书又名女王反对笛福》(1970)和《大卫王的报告》(1972),两部作品开始在东德都未能出版。毕尔曼事件后他的作品《戈林》(1977)只在西德出版,他对民主德国当局的批评也更强烈。他的小说早期和晚期都采用通俗文学的技巧,可读性较强。其他作品还有小说《阿哈斯费尔》(1981)、《短篇小说集》(1934)和收集了他1944至1945年撰写的传单和广播稿的《对敌演说》(1986)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