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98页(483字)

【生卒】:1929—

【介绍】:

德国人、作家。

生于柏林。1945年在柏林实用艺术学院学习。1948年开始发表讽刺诗歌,早期诗集《路标和墙头诗》(1950)、《在这个天底下》(1955)大都采用警句诗的形式,语言形象、明快,批判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深受布莱希特诗歌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教诲性。

60年代初期写的歌词和歌谣中《日常工作·诗和歌谣》(1960)、《正派歌曲集》(1961)仍可看到布莱希特诗歌的影响。

60年代中期后,他的诗歌《不速之客》(1965)、《镜鉴集》(1970)、《在通往乌托邦的路上》(1977)、《消灭的方法》(1980)、《静物画》(1983),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弊端的批判。一些短篇小说中描写的现实充满梦幻和神秘色彩,颇具卡夫卡短篇小说的风格。还着有长篇小说《以茅舍的名义》(1967)和侦探故事《英国来客》(1973)。曾获亨利希·曼奖(1962)、贝希尔奖(1973)、格奥尔格-肯森文学奖(1979)和联邦德国工业联合会颁发的文艺奖(198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