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00页(848字)

【生卒】:1871—1950

【介绍】:

德国小说家

生于吕贝克的富商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作过学徒,后到柏林、慕尼黑学习。

1893-1897年旅居意大利。1931年当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文学部主席。

早年拥护十一月革命,魏玛共和国时期主张民主改良。1933年纳粹上台后被迫流亡法国,后定居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斗争,与其他进步作家一道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5年曾率德国流亡作家代表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并以“真正的德国”的代表身分发言。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收在《仇恨集》(1933)和《勇敢集》(1939)中。

1949年被选为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长,获国家一等奖。就在他准备动身回国前夕在美国去世。亨利希·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作家之一,一生创作了10几部长篇和几十篇中、短篇小说。他十分熟悉法国文化,深受福楼拜、左拉、司汤达的影响。

第一部小说《在懒人乐园里》(1900),运用讽刺手法描绘了柏林交易所和新闻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1905年发表的《垃圾教授》中,讽刺技巧有了进一步发展。

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丑恶嘴脸和龉龃行径的描写对帝国时代的专制教育制度进行了抨击。

被称为帝国三部曲的《臣仆》(1912-1914)、《穷人》(1917)、《首脑》(1925),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揭露了威廉帝国反动的政治制度,鞭挞了沙文主义和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特别是《臣仆》中塑造的主要人物赫斯林是德意志帝国忠实臣仆的典型。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亨利四世》(1935)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意义,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宗教战争。亨利四世经过与封建势力的艰苦斗争,统一了国家。作者塑造这个代表民族利益的开明君主形象为了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形成鲜明对照。

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也十分成功。

其他作品还有小说《小城》(1909)、自传《对一个时代的观察》(1944),小说《呼吸》(1949)和《一个爱情故事》等。

上一篇:马斯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