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26页(919字)

【生卒】:1931—1989

【介绍】: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荷兰斯特里赫特附近的海尔伦。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外祖父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乡土作家,对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有一定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得了肺病,不久外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加重了他的病情,精神上受到折磨。在疗养院他尝试文学创作,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曾获十余种文学奖,其中重要的有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1968)、毕希纳奖(1970)、格里尔帕策奖(1970)等。最初以写步入文坛,早期的诗集《在人间和在地狱》(1957)、《在月亮的铁之下》(1958)、《在死亡的时刻》(1958)等,风格上颇受特拉克尔、惠特曼、贝玑的影响。

60年代初,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有《寒冻》(1963)、《石灰厂》(1970)和《校对》(1975)等。

70年代以后,主要写自传体长篇小说,共出版了6部,即《根源》(1975)、《地窖》(1976)、《呼吸》(1978)、《寒冷》(1981)、《一个孩子》(1982)、《在高处》(1989),叙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无论是在早期的虚构小说里,还是在后期的自传体小说中,孤独、死亡、疾病始终是他笔下的重要主题。由于长期身受病魔的折磨,作家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人物大多患病或有残疾,格调低沉、忧郁,表现了人生的不可知和死亡的不可抗拒。作为一个剧作家,伯恩哈德总共写了20多个剧本,大多写于70年代以后。

早期作品受贝克特影响较大,后期则加重了政治色彩以及荒诞和讽刺。重要剧作有《博里斯的节日》(1970)、《无知的人和疯狂的人》(1970)、《狩猎协会》(1973)、《总统》(1975)、《退休之前》(1979)、《群峰之上一片静悄悄》(1981)、《外表易骗人》(1983)等。

这些作品或抨击了阴魂不散的纳粹主义,或揭露了某些人推诿战争责任的劣迹,或讽刺了明哲保身、损人利己的处世哲学。他最后一部剧作《英雄广场》(1988)是一部揭露民族劣根性的扛鼎之作,对至今仍在奥地利根深蒂固的纳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患肺癌去世,留下遗嘱,禁止在奥地利境内上演、印刷、朗诵他的任何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