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86页(941字)

【生卒】:1879—1970

【介绍】:

英国小说家

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属福音派新教会,他本人则是宗教怀疑主义者。

他出身的这个社会阶层领导着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舆论,福斯特在他的作品中所关切的问题正是这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对20世纪所产生的影响。少年时期就学于特恩布里奇公学,毕业于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后来成为该院荣誉研究员。曾漫游欧洲,在意大利和埃及居住一个时期,1912至1913年及1921年两度访问印度,第二次访印时,曾为一个邦的大君作秘书工作。福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前30年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作品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可以远眺的房间》(1908)、《霍华德别墅》(1910)、《印度之行》(1924)和去世之后出版的《莫里斯》(1971)。还出版有两部短篇小说集《天车》(1914)和《永恒的时刻》(1928)。

他主要作为小说家享有盛誉,但是也写传记和杂文,这些作品对研究他的小说创作颇为重要。《G.L.狄金森传》(1934)是研究这位自由主义政治思想领袖、剑桥学者的重要材料。

传记《玛丽安·桑顿》(1956)提供了不少有关作者家庭背景的情况。《德维山》(1953)记述他在印度的经历。

他在杂文集《阿宾杰收获集》(1936)和《两呼民主》(1951)中阐述了他对政治、文学和社会的观点。《小说面面观》(1927)是他最着名的文学批评。

还写有游记《亚历山大:历史与指南》(1922)。福斯特信仰自由主义,被公认为维护资产阶级自由传统和社会正义的代言人。

通过他的作品,反对帝国主义政策和专制统治,揭露人们如何盲目地抱残守缺,无法用自由思想和有意义的生活去粉碎陈规陋习。他指出,所谓的英国传统一方面培育着人们的自满、虚伪和狭隘,另一方面,也教导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和怀疑。

他对小说写作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巧妙而广泛地运用象征。象征主义是《印度之行》的最大特色,在这部小说中,印度已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它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观念与文化。福斯特以其深邃的思想、勇敢的批判精神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受到同行和一般读者的景仰和热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