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77页(1044字)

【生卒】:1895—1952

【介绍】:

法国人。

原名欧仁·格兰代尔(Eugène Graindel),出身于巴黎北郊的圣德尼小镇,从小深知父母艰辛劳动度日的苦难,对劳动阶层怀有特别亲切的感情。16岁时因肺病咯血而中断学业,入疗养院治疗。长期的住院生活使他有机会大量阅读诗作,同时风景如画的乡野风光也启迪了他的诗兴。

出院不久就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先是作为护士,后转为志愿兵在前线生活,战火中他既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又感到某种责任在肩,还为看不到希望而惶惑。1916年他油印了自己在战火中创作的诗歌,题集为《义务》,首次用他外祖母的姓艾吕雅作为自己的笔名。次年他把这部集子扩充为《义务与不安》正式发表。

同年他在战场上被毒气致伤,从此退役回后方治疗。1918年发表的第二部诗集《和平颂》尽情讴歌生的欢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战后,他对现实又感失望,于迷惘中接受了风靡一时的达达主义的影响。1922年他和安德烈·布勒东、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等人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主张以艺术手法来达到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探索在无意识状态或半睡眠状态下创作,以求获得超现实的境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动物及主人》(1920)、《生活的必要》(1921)、《凡人的苦难》(1921)、《不死之死》(1924)、《痛苦的首都》(1926)、《生命之底蕴或人类金字塔》(1926)、《爱情诗歌》(1929)、《直接的生活》(1932)、《公众的玫瑰》(1934)等,大多以爱情、梦想为题材,情调比较悲观。1936年起,他积极投入人民阵线的活动,后去西班牙,同为共和而战斗中的西班牙人民有接触,他从悲观中走出,进入广阔的社会政治诗领域。

1938年他与超现实主义集团决裂。此间的诗集有《丰饶之眼》(1936)、《自由之手》(1937)、《自然之课》(1938)、《完整歌词》(1939)、《给看看》(1939)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抵抗运动,并于1942年加入共产党。

他以诗歌作武器,与法西斯斗争,其着名诗作《自由》在全国广为流传,鼓舞着千万战士为解放而战斗。收集在《诗与真理》与《同德国人会面》(1942-1945)两部集子中的许多诗都是鼓励人们杀敌保国的宣传诗。战后,获抵抗运动勋章。他后期的诗歌热情浪漫,风格平易、抒情味重,主要诗集有《政治诗》(1948)、《道德教益》(1949)、《畅所欲言》(1951)、《和平的面目》(1951)等。

上一篇:多博纳 下一篇:埃马纽埃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