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20页(811字)

【生卒】:1896—1963

【介绍】:

法国人,文学理论家。

原名萨米·罗森斯托克(Samy Rosenstock)。原籍罗尼亚,1916年与一些青年在瑞士苏黎世组成“达达”文艺团体,开始倡导达达主义。着有达达主义的第一部戏剧《昂蒂皮里纳先生首次天堂奇遇记》(1916),此后又发表达达运动的《宣言》(1918)。达达主义的宗旨在于反对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一切事物,反对一切常规。

1919年到巴黎,结识了与他有通信联系的作家:布勒东、苏波和阿拉贡。1920年,查拉与他们一起组织了轰动一时的示威游行,宣扬“达达文学”。1922年查拉和他们破裂,查拉的达达主义朝着彻底的虚无主义发展,而他们几人组织的超现实主义渴望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造反。此后,他孤军独战,加入法共,作品搀和着政治内容和个人的抒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抵抗运动。光复后,他在图鲁兹致力于创办奥克语研究院。1947-1948年,他在巴黎大学发表题为《超现实主义与战后世界》的演讲,与坚持超现实主义的布勒东相对抗。这时,他也与萨特的“介入诗歌”展开辩论。

查拉是位多产的作家,文学创作以诗为主,可分成诗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作品有《诗二十五首》(1918)、《七篇达达宣言》(1924)、《近似的人》(1931)、《在此期间》(1941)、《内心面目》(1953)、《独白》(1956)、《玫瑰与》(1958)等。查拉的诗更接近于艾吕雅,而不像布勒东,从创作初期至1930年,他的作品里的形象多如潮涌。

他的诗描写心灵活动,不通过理智的约束,不加标点,没头没尾,很难入读。从30年代开始,他的诗稍能服从于逻辑的连结方式,思想的波涛开始纳入一定的渠道。此后,查拉的语言推理观念有所加强,诗歌中抒情的比重相应增加。但仍没有摆脱早期的框框,即使到了晚年,他的作品(如《内心面目》和《独白》)中的语言仍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语言。

上一篇:泽斯特文斯 下一篇:瓦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