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27页(1094字)

源起法国的文学流派。

它原为文学(尤其是歌)的运动,后遍及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扩展到思想领域。运动公认的倡导者与盟主当推安德烈·布勒东,但实际上第一个使用“超现实主义”名词的却是诗人阿波利奈尔,1918年他发表了剧本《蒂雷齐亚斯的乳房》,副题即为《超现实主义戏剧》。

从1917年起,这个运动已在孕育之中,1919年在巴黎出现了一个人数有限的小组,发起人为阿拉贡、苏波和布勒东,他们出版了一个无政府主义倾向十足的刊物《文学》。同年这个小组与达达派联合,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激进的宣言,后来,达达派运动宣告结束,许多达达派成员转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布勒东与苏波合作的《磁场》被认为是第一部纯超现实主义作品。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该运动的宪章《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他仿效词条给超现实主义下如下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一种纯粹的心理自动状态,通过它,人们可以以口头或以文字,以及一切别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真实内涵。由思想口授一切,不受任何理性约束,排除一切美学的或道德的成见。”1929年的《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呼吁诗歌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进一步结合,呼吁超现实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的结合。1924至1929年,《文学》期刊已为新刊《革命的超现实主义》所代替,1930年到1933年,它又改名为《为革命服务的超现实主义》。

期间,运动向左转,苏波和阿尔托因政治态度不积极被开除出该集团。1927年,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佩雷等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不久,除阿拉贡外,他们都又退党或被党除名。20至30年代在超现实主义圈子中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除了以上提及的布勒东、阿拉贡、苏波、阿尔托、艾吕雅、佩雷外,还有戴思诺斯、克勒韦尔、恩斯特、维特拉克、德尔泰伊、松、纳维尔、于涅、夏尔、达利、莱里、格诺、普雷韦尔等。

这个运动不仅在法国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超现实主义宣扬的文艺上的革命与创新、在超现实(梦幻、潜意识)领域寻找语言与思想的某种真实、艺术革命为社会革命服务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后来的文学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超现实主义队伍发生自然的破裂,有的如艾吕雅、阿拉贡、戴思诺斯加入抵抗运动,用诗歌作武器号召人们为自由而战;有的则离开战火纷飞的欧洲,辗转到美洲去继续发展超现实主义,如布勒东、佩雷、恩斯特、马松等。他们在美洲刊行了名为《VVV》的杂志。

战后,布勒东等人回到法国,但超现实主义已经是穷途末路,不仅许多共产党人士与之分道扬镳,连原来的达达派首领查拉也批评布勒东等人将自己连同超现实主义摒弃于“世界之外”。

上一篇:平民主义 下一篇:象征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