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72页(563字)

【生卒】:1914—

【介绍】:

意大利人。

佛罗伦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以诗集《小船》(1935)成名,其后又发表诗集《夜的降临》(1940)。

这两部作品主要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着意抒发孤独感与忧伤感,诗人因此而成为30年代晚期隐秘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诗人走出内心世界,开始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在诗集《祝酒辞》(1946)中,写进了社会各阶层人物。

诗的艺术风格也发生变化,不再追求学院派的精雕细刻,放弃了隐秘派的晦涩难懂,显示出象征主义的浪漫情调。此后,《哥特人的笔记》(1947)的内容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而《沙漠里的时鲜果菜》(1952)和《事实》(1957)则更是对社会提出控诉,揭露随着经济繁荣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思想空虚的现象和异化现象。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危机感和人与人之间思想难以沟通,是道德病的表现,是因为人们缺乏和否定了传统的信仰,他对此表示焦虑和忧伤。从60年代开始,诗人对诗歌的形式进行改革,他选用日常生活语汇和口语形式写诗,将诗歌散文化。

诗集《在岩浆中》(1963)、《来自乡村的底层》(1965)、《在看不见的屋基上》(1971)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他还写过两部诗剧《伊巴齐亚》(1972)、《信使》(19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