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08页(1103字)
【生卒】:1912—1990
【介绍】:
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伦敦。祖父母是19世纪中叶移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富裕的英国人,父亲是牧场主。他在悉尼的乡间度过童年,13岁念完小学后,去伦敦读中学。1929年他离开“深恶痛绝的英国中学,回到时刻怀念的澳大利亚”,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作家”。
此后的近3年中,他在家乡劳动之余,写了3部小说,都未能出版。1932年,他再赴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并广泛阅读法国和德国文学作品,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乔伊斯、劳伦斯等英国现代作家的影响。这一时期他还游历了欧美许多国家,对戏剧、绘画和音乐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其间,发表有诗集《农夫和其他的诗》(1935)和两部长篇小说:《幸福谷》(1939)、《生者和死者》(1941)。尽管这两部小说未引起评论界的重视,但奠定了他的文学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的情报部门,被派往非洲、中东等地工作。怀特认为,艺术家“绝不能离开哺育他们成长的故乡故土”,1948年,他返回澳大利亚。这一年,第3部长篇小说《姨母的故事》发表。作品塑造了德奥多拉这个努力追求和发现“自我”的人物。
此后,追寻“自我”,探索人生的真谛,便成了怀特创作的基本主题,从而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怀特一生共发表了11部长篇小说,6部剧本,1部诗集,1部自传,3部短篇小说选,1部演讲集。而最重要的代表作当推《人树》(1955)、《沃斯》(1957)和《风暴眼》(1973)。这些作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刻画入微。如《人树》虽是描述主人公斯坦·帕克的一生经历,从独自开荒,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直至死去的曲折过程,但实际上却是一部高度浓缩了的澳大利亚开拓史,有“史诗般的力度和规模”;《沃斯》则是寻求人类精神上的理想王国的赞歌,歌颂了那些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和造福后代的现代人;而《风暴眼》则是“怀特25年来全部作品的大规模集中”,是充分融合他擅长的创作主题、表现手法和叙事艺术的不朽之作。它的发表以及“他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世界文学领域”,使怀特获得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澳大利亚作家。
总的说来,怀特的大多数作品均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反映澳大利亚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他的小说着重于塑造人物,描绘心理,专心刻画那些被现代社会扭曲了心灵的人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求生活的真谛,并且讽刺、批评和嘲弄了现实社会。怀特在文学上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