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60页(858字)

【生卒】:1923—

【介绍】:

美国犹太裔小说家、散文家。

生于新泽西朗布兰奇。幼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度过,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一年,继而参军两年。经历5次婚变,私生活放浪。

曾因参加反越战游行被捕,政治上属激进派,1968年参加过竞选纽约市长。其创作与他的个人生活和思想一样复杂,成就独特,分4个阶段:习作期(1948-1958)、过渡期(1959-1964)、高峰期(1965-1967)、后期(1968- )。他在大学一年级时就“立志成为大作家”,要“在我们时代的意识里发动一场革命”,虽然学工程专业,但选修数门写作课并获多项文学奖。

为写了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毕业后便参军赴太平洋,退役一年零两个月后完成了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裸者与死者》(1948),该作品融存在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体,通过官兵之间的关系,借战争这个契机,将权力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揭露得淋漓尽致。梅勒在尝试吸毒的同时极力尝试新的形式和内容,写出了《一场美国梦》(1964)和《我们为什么在越南》(1967),探索“美国梦”破灭后的严酷甚至是堕落的现实。

随着创作思想的深入,传统文学形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取“新新闻报道”或“非虚构小说”这种包容历史、预言未来的新形式,接连推出几部力作《夜间行军》(1968,以自己为主人公)、《迈阿密及围攻芝加哥》(1968)、《月球上的火焰》(1970)和《刽子手之歌》(1979),借事实探讨他所理解的病态社会。其他作品包括《北非海岸》(1951)、《鹿苑》(1965)、《性的囚犯》(1971)、《玛丽莲·梦露》(1973,对梦露有失公允,遭多方非议)、《古代的傍晚》(1983)等。其散文笔锋犀利,个性突出,如《白色黑人》(1958)、《我为自己做广告》(1959)。梅勒多次获奖,包括普利策奖(1969)、全国图书奖(1969)等。

对他的作品褒贬不一,因为里面充斥了性、暴力、变态等不健康成分,但他的书总引起世人瞩目。

上一篇:麦克罗 下一篇:马拉默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