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64页(819字)

【生卒】:1915—

【介绍】:

美国剧作家。

生于纽约一个犹太裔商人家庭。成名前曾当过卡车司机、侍者以及制盒厂和海军船坞的工人。他在密执安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作,但早期的剧本成就不大,只有《吉星高照的人》(1944)在百老汇上演过4场。他的成名作是首次获得纽约剧评界奖的《全是我的儿子》(1947)。《推销员之死》(1949)是他的代表作,曾在纽约连续上演742场,并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普利策奖,奠定了他荣誉和成就的基础。该剧描写了老推销员威利·洛曼为公司奔波一生,最终却被老板解雇的悲惨遭遇。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威利驱车自杀,骗取人寿保险金,以便让不成器的两个儿子有资本实现他自己一生未能实现的“美国梦”。50年代,由于创作中对现存社会的批判性,特别是由于改编上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1951)和历史剧《炼狱》(1953)对麦卡锡主义的影射,米勒受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迫害。50年代末以后,米勒的创作再也没有超过《推销员之死》的成就。

剧本主要有描述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的《桥头眺望》(1957),反映他与第二位夫人、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夫妇私情的《堕落之后》(1964),通过兄弟矛盾写家庭问题的《代价》(1968),以及揭示经济危机对中产阶级家庭影响的《美国时钟》(1979)。

米勒曾于1958年获得美国国立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戏剧奖章,并从1965年起连续两届当选国际笔会主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创作是“规规矩矩地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其优秀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解剖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除剧本外,米勒的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焦点》(1945),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1960)和《用演奏来延宕时间》(1979),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1969),以及与第三位夫人合着的《在俄国》(1969)、《在乡下》(1977)、《中国见闻》(1979)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