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98页(944字)

【生卒】:1914—1998

【介绍】:

墨西哥人、散文家。

生于墨西哥城。又是记者、律师。

曾任墨西哥革命领袖萨帕塔驻纽约的代表,有印第安血统。

5岁开始上学,受法国和英国式教育,并从姑母习法语。

14岁入大学哲学文学系和法律系学习,大量阅读古典和现代主义诗人作品,受西班牙27年一代诗人及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影响。曾创办和主编《车间》、《多数》等墨西哥有影响的文学杂志。

1937年赴西班牙参加世界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写下不少反法西斯的战斗诗篇。回国后积极投入对西班牙共和国流亡者的救援工作。

1945年起从事外交工作,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印度任职。1962年出任驻印大使,1968年为抗议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愤而辞职。

其诗风融合欧美,贯通东西,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既流动着古印第安文化的血液,又跳动着欧洲超现实主义的脉膊,且具有印度佛教的神秘色彩。代表作长诗《太阳石》(1957)长达584行,数目合古代墨西哥阿兹台克人的太阳石所标示的历法。

作者以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意识打造这块文字的“太阳石”,企图从神论、历史、现实、梦幻、时间、空间、理性、非理性等多维角度标明现代人在世间的位置和境遇及其感受。另着有诗集《野生的月亮》(1933)、《在石与花之间》(1941)、《假释的自由》(1958)、《火种》(1982)、《东山坡》(1969)、《清晰的过去》(1974)、《回归》(1976)、《向下生长的树》(1987),散文集《孤独的迷宫》(1950)、《弓与琴》(1956)、《榆树上的梨》(1957)、《开向田野的门》(1966)、《交流》(1967)、《连接与分解》(1969)、《酸橙的孩子们》(1974)、《仁慈的妖魔》(1979)、《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或信仰的陷阱》(1982)、《乌云密布的时代》(1983)、《人在他的世纪中》(1984)、《印度记行》(1995)。其《翻译与消遣》一书包括我国唐宋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译作。由于文学成就昭着,诗人于1963年获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74年获法国金鹰奖,1980年获墨西哥奥林·约利兹特利奖,1981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9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