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现实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62页(484字)

拉美当代小说流派。

发轫于40年代,本世纪50年代后形成高潮。开结构现实主义先河的是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和危地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前者于1942年创作了“逆时序”小说《回归种子》,后者则在1946年出版了“双重结构”小说《总统先生》。结构现实主义既没有宣言和刊物,也无团体和领袖,它与其说是一种流派,倒不如说是一种现象,指本世纪中叶出现的相当数量以形式创新为主导倾向的小说,如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1965)、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1963)以及卡彭铁尔的《追击》(1956)等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创造性地运用“形象结构”、“心理结构”、“音乐结构”、“平行结构”、“套合结构”等,对拉丁美洲现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照,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形态的单调,使结构形态成为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审美对象。7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小说的形式创新走到了它的另一个极端:“无形式形式”或“耗散结构”形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