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65页(379字)

【生卒】:1885—1977

【介绍】:

德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

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一犹太家庭。就读于慕尼黑的维尔堡。大学毕业后一直为自由撰稿人。

1933年流亡国外,先在瑞士和法国,后到美国。1949年回国,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授。1956年在东德被指责为修正主义者,遭到批判。其主要着作有《乌托邦精神》(1914-1917)、《痕迹》(1930)、《我们时代的遗产》(1935)《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1951)、《希望原则》(3卷,1954-1959)、等。布洛赫的代表思想是“希望哲学”。

他认为,人的能动性就是可能性,人天生就是一种“乌托邦生物”。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但它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一种希望,是推动现实发展的动力,因为希望包含了人朝着“还不存在的事物”的努力的积极因素和行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