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79页(956字)

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兴起于本世纪初,20年代盛行于德国和欧美一些国家。

其名称来自1901年巴黎的蒂斯画展,画家埃尔维首次用它作为自己一组画的总称,后被承认和沿用。表现主义不是一个协调一致的文学运动,但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思想上他们受康德主义、尼采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艺术上摒弃现实主义摹写外部现实的传统手法,主张表现“深藏在内部的灵魂”,尤其是潜意识和梦幻,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质的东西”,宣称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用怪诞的情节、夸张、“变形”的形体描写来表现荒诞的外部世界及人类的孤寂、恐惧与弱小。

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它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的反拨,以粗犷、参差不齐的线条,夸张、扭曲的形体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其先驱为凡·高、高庚、芒什。

德国1905年出现的“桥社”和1911年出现的“蓝骑士”社是正式的表现主义画派。此外,音乐领域出现了以不谐和音为表现手段的表现主义音乐;电影也大量采用表现主义手法。

文学上的表现主义,尤其是表现主义戏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是瑞典的斯特林堡,其三部曲《去往大马士革》(1898,1904)是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亦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主义戏剧的题材通常是表现个人与宗法社会的矛盾以及中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对人的个性的束缚。剧中人物大都是抽象的人类类型象征而不是个性化的人;插曲式的表演取代了情节,场次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对话被分裂为喊叫的、断断续续的短语;常常使用面具、散乱的象征性的布景、特殊的灯光和音响效果。

它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斯特恩海姆、凯撒、托勒、早期的布莱希特,捷克的恰佩克,美国的奥尼尔、赖思,英国的奥登、衣修伍德,爱尔兰的奥凯西等。表现主义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卡夫卡,他善于把荒诞不经的情节和绝对真实的细节结合起来,表现人在“异化”的社会中渺小、恐惧、孤独绝望的心理状态。其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城堡》和《审判》。

表现主义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贝恩、奥地利的克拉克尔等人。

表现主义对世界与人的看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艺术形式无不打上表现主义的印记,它还直接成为荒诞戏剧的先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