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6页(957字)
在通常的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则是指历史上会起变化的人们的共同体,它包括着居民中就其客观地位能够共同参加解决这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进步性、革命性的发展任务的那一部分居民、阶层和阶级。
列宁指出:“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把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联为一体。”(《列宁选集》第1卷第621页)“人民”作为社会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其内容反映着社会结构状况的变化:对原始公社制度来说,区分“居民”和“人民”这两个名词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而在对抗性的社会形态中,这种区分则极为重要,因为居民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集团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正发生日益深刻的分裂。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这一概念才重新把所有居民及其所有社会集团都包括进来。
确定居民中某些集团是不是人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受客观确定的利害关系及其参加解决进步任务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某些革命变革的实现,客观任务本身和革命内容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在某一阶段上构成人民的那些阶层的社会成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例如,20世纪初,当俄国面临着推翻专制制度的任务时,列宁曾写道:“多少有点觉悟的工人都清楚地了解,跟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列宁全集》第8卷第471页)后来,当俄国面临解决社会主义任务的问题时,列宁便强调指出,在这个阶段参加争取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全民斗争的人民,是由工人和最贫苦的农民构成的。所以,人民的主要成分包括直接生产者——劳动者、居民中的非剥削者集团。
然而,不能总是把人民只归结为这些阶级和阶层。在当代为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而广泛开展人民运动的条件下,注意到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确认,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正是他们创造了全部物质财富和大部分精神财富,从而为社会生存保证了决定性条件;他们发展生产,促进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他们进行革命,因此才有社会进步。在苏联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已形成了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其基础是一切阶级和社会阶层亲密无间、各大小民族在法律上和实际上的平等及其兄弟般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