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64页(896字)

(希腊语u——不,没有;topos——地方;字面上的意义——乌有之乡) 乌托邦是一种虚构的社会,是一种随意构想出来的且往往是静止的社会理想的体现。

由于这种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乌托邦”这一概念便获得了比喻的性质,成为科学上毫无根据的设想(社会的、技术的)之同义语。乌托邦的观念,从古希腊人格西奥德(公元前8——前7世纪)关于“黄金时代”的观念开始,就一直伴随着社会思想的整个历史而存在。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论上帝之城》、12世纪意大利思想家伊约阿希姆·弗洛尔斯基的《默示录的注释》等着作里,都可以发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

“乌托邦”这一概念是由莫尔创立的。

乌托邦一方面反映了产生这一概念的社会制度的某些特点。譬如按克思的说法,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就代表着“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资本论》第1卷第406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同时,在乌托邦的思想中,也存在着对现存社会的直接批判或间接批判,表达出通过实现另一些社会政治理想的途径来纠正现存社会之弊病的强烈愿望。直到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参见空想社会主义)一直是在乌托邦的轨道上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新社会建设取得实际成就之后,加上资本主义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总危机,“乌托邦”这一概念才被重新评价。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非乌托邦,它以一些“警言”小说(Д ж.奥鲁埃尔和О.哈克斯利的《1984年》和《这个美好的新世界》)、讽刺性寓言和科学幻想小说(А.阿济莫夫、Р.布利得别里等人的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反乌托邦通常反映出历史希望的危机;宣布革命斗争为毫无意义之举;强调无法消除社会丑恶;不认为科学和技术是能促进全球问题之解决及公正的社会秩序之建立的力量;而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与文明相敌对的、奴役人的一种手段。在资产阶级意识里,乌托邦思想在逻辑上就自我否定了;尽管在这种自我否定之中,除了悲观主义的反乌托邦之外,还存在着虚伪的乐观主义的技术统治论的乌托邦。同时,乌托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以科学幻想小说的形式起着预言社会关系的作用。

上一篇:气(元气) 下一篇:乌拿模诺,米格尔·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