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72页(720字)
(英语behaviour——行为) 当代资产阶级心理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行为主义是由ДЖ.华生(1878—1958)(芝加哥大学)于1913年创立的。
华生的行为主义之实验依据是Э.桑戴克(1874—1949)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К.列什利(1890—1958)、А.威斯(1879—1931)等人都赞同华生的这一理论。
行为主义继承了心理学中的机械论流派,把心理现象归结为机体的反应;把意识和行为混为一谈,从而认为刺激和反映的联系(相互关系)就是行为的基本单位。行为主义把一切意识归结为有机体(包括人)身上形成的条件反应。
到了30年代,华生的理论便被一些新行为主义理论所取代。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К.赫尔(1884—1952)、Э.托尔曼(1886—1959)、Э.哈兹里(1886—1959)和Б.斯金纳(生于1904年)。
新行为主义者(除托尔曼外)虽然采用了И.П.巴甫洛夫学说中行为形式的术语和分类,但却以操作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代替了巴甫洛夫学说的唯物主义原理。他们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却忽视了大脑在行为中的作用。现代行为主义部分地改动了“刺激——反应”这一公式,在公式的两部分之间引进了一个所谓“中间变数”(熟巧、兴奋和抑制的潜在能力、需要等等)。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实质。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见诸于巴甫洛夫的《生理学者答心理学者》一文(1932年)。斯金纳把新行为主义的观点推广到教育学领域,创立了一种线性大纲教学理论。苏联心理学家(А.Н.列昂季耶夫、П.Я.加利佩林等人)曾对这一理论进行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