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大卫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73页(727字)
【生卒】:1711-1776
【介绍】:
休谟认为认识的任务不在于了解存在,而在于能够指导实际生活。按照休谟的观点,可靠的认识之唯一对象是数学的客体,而其他一切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只是一些不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而只能得自经验的事实。
一切关于存在的判断也都源于经验,然而休谟对经验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现实只不过是各种“印象”的流,而引起这些印象的原因则是不可知的、不可理解的。
他认为,关于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经验所确立的一种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既不能由直观推断,也不能通过逻辑的分析和证明引申出来。不能从现象发生的先后得出结论,似乎在前者是原因,在后者是结果。
即使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也不能使人认识那种能使一种客体产生另一客体的秘密力量。由此可见,休谟完全否认事物因果性的客观性质。
按照休谟的观点,我们各种印象的流并非完全杂乱无章,因为某些客体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鲜明的、生动的、稳定的,而这一点,按照休谟的看法,对实际生活也就完全足够了。同时,务必明白的只有一点:实践信心的源泉不是理论知识,而是信仰。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发展了功利主义的理论,宣称有用就是道德的标准。在宗教哲学方面,他局限于一种假设,似乎宇宙秩序的原因同理性有某种类似,但同时他又否定任何关于上帝的神学学说和哲学学说,他引证历史经验,认为宗教对道德和世俗生活具有不良影响。
休谟的怀疑论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世界观和理性主义世界观。休谟的不可知论对现代唯心主义有颇大影响,成为新实证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
休谟的主要着作有《人类理智之研究》(17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