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14页(912字)
在利益上互不相容或互相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从奴隶占有制社会开始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地说明了阶级斗争是分裂为对抗性阶级之社会的发展动力,指出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并建立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政治斗争乃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乃是使无产阶级摆脱剥削的决定性的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锋芒是反对垄断组织的独裁统治。在这一斗争中,民族中一切关心维护和平、关心实现广泛民主要求的主要阶层都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科学技术革命绝不会象改良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内阶级斗争逐渐熄灭,恰恰相反,而是会愈益加剧资本主义体系中原有的一切对抗性矛盾并引起新的对抗性矛盾。例如,无产阶级罢工运动的发展便可以证明这一点。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阶级斗争会以新的形式继续进行。列宁根据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经验,指出了有这样五种新的形式:(1)镇压剥削者的反抗;(2)作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极端形式的国内战争;(3)为争取对农民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领导所进行的斗争;(4)为利用资产阶级专家所作的斗争;(5)为进行新的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教育而进行的斗争(参见《列宁全集》第30卷第75—77页)。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阶级斗争的发展可能表现得比较尖锐或较为和缓。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国内阶级冲突的上壤会逐步消失,社会在社会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致将确立起来。
当所有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胜利都感到是切身利益所系并为之进行自觉奋斗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才能转变为共产主义。但是,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也还必须反对旧事物的残余,反对旧世界在思想上的反抗。在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中,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捍卫和平事业和支持世界范围的解放运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人民正进行着反对帝国主义势力的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