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实在论(哲学中的)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23页(675字)
(1)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一个流派(Д.德雷莱克、А.О.拉夫乔伊,ЛЖ.Б.普拉特,А.К.罗杰斯,桑塔亚那,Р.В.塞拉斯等人)。
批判实在论是作为对新实在论的反动而产生的。批判实在论针对新实在论者关于客体对意识的“内在性”,关于客体直接“进入”意识的论题,提出了关于认识活动之结构的学说。
批判实在论把认识活动归结为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材料”或称“本质”。这种“本质”似乎也就成为我们意识的内容。批判实在论的学说认为,“本质”与客体不同,本质是以直接的可靠性给予我们的,我们意识的一切产物都聚合在“本质”之中,批判实在论企图把这些本质说成是客观存在着的、与中世纪的实在论的共相类似的东西。“本质”具有一种不同于物理实在性的特殊实在性,空间和时间的特性对它是不适用的。按照批判实在论的看法,“本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事物的形象或临摹。可见,批判实在论也同新实在论一样,都是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批判实在论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但它的这一观点,按照批判实在论的见解,是建立在本能之上、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动物式的信仰”之上的(桑塔亚那)。这种臆造的“实在论”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它对物质与观念、客观与主观的差别这一事实作了错误的解释,在于它把意识与客观世界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
(2)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的一个派别(Э.贝赫尔,Г.德里施,А.文茨尔等人)也称为“批判实在论”,这个派别专门对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神学解释(企图把知识与信仰调和起来并证明科学“缺乏根据”和“备受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