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范畴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90页(1172字)

(希腊语kategoria——表示、证明) 通过表达普遍方法的各种概念来认识人对世界之关系的形式,这些形式反映着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和规律。

范畴学说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哲学范畴的研究上,亚里士多德立下很大功绩。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范畴问题早就是一个确定关于某一存在物的命题内容与该存在物本身相互关系的问题。

在他看来,表示事物共同特征的那些概念(“属”和“种”)在表达上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只有借助这些概念,我们才能在谈到单个的事物时彼此明白对方所说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高度地评价范畴在认识上的作用。但是,他却把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赖以把一些共同概念(“属”和“种”)与单个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动性,视为纯粹精神上的能动性。

在近代,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发展了范畴的学说。康德认为范畴是我们用以对所感受到的一切进行思维的普遍形式,是先天的(先验的)直观形式和悟性形式,是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条理化的形式。黑格尔把范畴理解为一些把自己的对象认为是一种绝对精神的正在发展着的方法,自己的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规定的普遍形式,理解为“牢固的纽结,这些纽结是它的”(精神或主体的)“生活和意识以之作为依据和指导的据点”(转引自《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黑格尔认为,范畴在自己运动中只作为任何具体内容的精神形式而得以实现。范畴的相互联系归根结底对历史具有影响作用,而历史本身也就成了范畴的化身。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特别是在新实证主义中,范畴或被忽视了,或被看成是用以整理人类经验的纯粹主观的“方便的”形式,看成是经验的资料“储存所”和某种语言构成物。

在某些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新托斯主义、人格主义等等)中,范畴被归入纯精神的超验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范畴是在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范畴的基础不是精神的能动性,而是人的具体活动方法的发展,交往方式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质和量,度,单一、特殊和普遍,矛盾,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和现实,等等。

范畴通过其必然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体系,再现着人对世界之关系的各种普遍方法所具有的客观的、历史地发展着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这些普遍方法则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存在形式。构成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由抽象到具体、由外表到内在、由现象到本质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如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的范畴一样,都不是封闭的、不变的体系。由于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活动在发展,范畴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内容也会不断丰富起来。

为了反映外在发展中的现实之本质联系,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运动规律,范畴应当像其所反映的现象一样具有变动性和灵活性。

上一篇:范式 下一篇:杰尚,烈热·马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