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抽象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93页(791字)

(源自拉丁语术语abstractio——抽出,是波艾修斯对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希腊语术语的翻译) 认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包含着把各对象的一系列性质和各对象之间的种种关系所作的抽出以及对某种性质或关系所作的区分。

抽象既是指称这种抽出的过程,也是指称这种抽出过程的结果。在抽象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撇开人的某些主观条件。例如,“数尽”全部自然数列是不可能的,然而,撇开人的这种主观条件,便建立起现实的(即“数尽的”、“完成的”)无限性的抽象。

各种概念和各种范畴,例如“物质”、“运动”、“价值”等,都是抽象过程的结果。

任何认识都必须与抽象过程相联系。没有抽象过程,就不可能揭示出对象的本质,就不可能渗入到对象的深处。分解对象,分出其中的本质方面,对这些本质方面进行“纯粹”形式的全面分析,都是思维抽象活动的结果。关于抽象对认识的意义,列宁曾写道:“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被引入科学的各种抽象究竟具有多大程度的科学真实性,其检验标准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对抽象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唯心主义却常常在思维的抽象活动所引起的困难上进行投机。

因此,列宁警告说,在最起码的抽象中就已存在有唯心主义的可能性。把抽象的产物——概念、观念——变成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乃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实证主义的现代唯名论否定高层次抽象对科学的必要性,从而使科学丧失了反映现实的最重要手段,丧失了潜在的启发条件。在辩证逻辑中,抽象这一概念还用在片面的、不周全的、与具体有所区别的这一意义上。(参见抽象和具体)

上一篇:欧文,罗伯特 下一篇:抽象和具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