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舍夫,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01页(1283字)
【生卒】:1749-1802
【介绍】:
俄国作家、俄国革命思想的奠基人、唯物主义者。
卢梭、爱尔维修、马布利、狄德罗、Г.雷纳尔、Т.佩恩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对拉吉舍夫观点的形成起过极大的影响。他对马布利的《关于希腊史的探讨》一书所作的评注(1773年)谴责了专制制度,斥之为“最违反人类本性的状况”。拉吉舍夫在《给托波尔斯克友人的一封信》(1782年)中断言,沙皇们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放弃他们的政权。
拉吉舍夫的《自由颂》(1783年)歌颂了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伟大榜样”,歌颂了克伦威尔处死国王和美国移民争取自由的武装斗争。拉吉舍夫在《ф.В.乌沙科夫的一生》(1789年)一文中,宣布被迫入“绝境”的人民举行起义是“饱受痛苦的社会”获得解放的保证,严厉谴责那些祈求“当局开恩”之辈,谴责那些企图哀求帝王减轻人民痛苦之徒。拉吉舍夫在这些作品中所提出的观念,在其主要着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年)中得到了基于俄国现实生活材料的全面论证。
在这一作品中,他指出以自由主义的改良办法来帮助人民的企图是徒劳的,提出了对人民进行革命教育的任务,并认为这是未来人民革命的条件。拉吉舍夫的政治思想基础来自对17-18世纪两桩最重大事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叶卡杰琳娜二世“开明专制制度”政策的破产所作的概括。
“开明专制制度”政策的破产表明(特别明显地是在1773-1775年的农民战争以后),寄希望于“上层”是徒劳的。拉吉舍夫由于出版《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而被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到1797年)。在流放期间,拉吉舍夫写了哲学论文《论人、人的死和不死》(1792年)。在这篇论文里,他探讨了所谓灵魂不死的问题,揭示了18世纪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普利斯特列)同17-18世纪德国唯心主义者(莱布尼茨、赫尔德、М.门德尔松)之间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体系的斗争。
拉吉舍夫一方面指出,前者的论据是建立在经验和证明的基础之上的,而后者的论断则是思辨的、接近于“想象”的,同时,还企图把辩证的思想,其中包括莱布尼茨关于“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思想,运用到证明灵魂死亡的唯物主义体系中。他指出,在人的世俗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证明人死亡之后其灵魂依然存在。然而,拉吉舍夫从带局限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毕竟不能重新认识人的意识之能动性这一事实,而德国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正好是利用了这个事实。
他在晚年曾对法国革命的结果感到失望。
拉吉舍夫赞同“自由”和“奴役”相替循环的思想,把雅各宾派的专政解释为自由向专制退化的新例证。他由于目睹曾给人民带来“幸福、德行和自由”的“希望之舟”倾覆,看到叶卡杰琳娜二世装点门面的自由主义在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下再现,终于自杀了。总的来说,拉吉舍夫社会-政治观点的发展,清楚地反映了法国革命最新一代的启蒙者和领袖人物(雷纳尔、佩恩、孔多塞、К.德穆伦等)的特点:先是资产阶级民主急进思想的急剧飞腾,随着因革命过程中阶级矛盾的深化便衰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