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单一、特殊和普遍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28页(1543字)

反映世界的客观联系及对其认识的各个阶段的几个哲学范畴。

这些范畴是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客体呈现在人的眼前起初都是某种单一的东西。但是,即使是通过最简单的实践,也能发现一些客体所具有的反复出现的特征,因而能够将这些特征加以归类。在同一类中的某些客体所固有的共同特征就是“特殊”。而其余的、为这类事物的所有客体毫无例外地呈现出来的特征便被视为“普遍”。解决关于意识和客观世界中的单一、特殊和普遍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尤其是解决一般概念与其所指称的单一的现实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上曾引起很大的困难。

在关于客体相似物的素朴直观的观念中,思维中的“普遍”被说成是一种相似的、在现象世界中反复出现的东西。这里还没有提出关于这种相似的渊源和成因问题,也还没有提出关于“普遍”在概念中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特性,在何种程度上源出于认识过程的特点这个问题。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例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就分别将水、火、原子看作是万物的基础,看作是“普遍”。当时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把“普遍”理解为客观的东西,但在他们的观点中,“普遍”已脱了物质现实,并变成了理念本质的特殊世界(参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认为一般是与单一隔绝、与现实世界的客体隔绝的特殊本质。

他认为,“普遍”首先是为人类理性所利用的抽象,同时又是单一客体的本质,是单一客体为之存在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普遍”的解释相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参见中世纪实在论)这两个敌对流派的基础。在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近代实验科学,引起了对“普遍”作唯心主义解释的异议。洛克在表达这种倾向时,把“普遍”只理解为对现象相似所作的一种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这种解释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实践,特别是同当时对现象进行分类所作的尝试相一致的。理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披露了洛克对“一般”的理解所带有的片面性。康德,特别是黑格尔,都批判了洛克的这种观点。黑格尔区分出“抽象的普遍”和“具体的普遍”。他所谓的“抽象的普遍”是指用语言记录下来的各种现象的同一性(即现象的简单的相似),是实存的东西;而他所谓的“具体的普遍”则是理解为现象的内在本质、现象存在和变化的规律。但是,黑格尔却认为,真正的“普遍”是某种精神上的东西——思想、概念。

克思主义把单一、特殊和普遍的范畴看作是反映存在的客观联系的一种手段。恩格斯写道:“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

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是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无限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77页)唯物辩证法用单一、特殊和普遍这些范畴来揭示世界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的客观联系时指出:“普遍”体现了个体的、单个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没有“普遍”,便不存在“单一”,而没有“单一”,也不存在“普遍”;在某种条件下,“单一”不仅与“普遍”相联系,而且能转化为“普遍”。现象的客观联系,虽然其存在不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为转移,但却用语言表现出来,用对客体进行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它们是在客观世界进行的实践活动和物质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带有客观世界的特点。借助这些联系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构思,对于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实践在与特殊条件下的单一客体发生关系时,是以对那些作为一种趋向作用于这些客体中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为指导的,并能弄清为具体条件所制约的各种特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揭示这一过程的普遍规律性与个别国家的、为他们的历史发展、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特殊性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上一篇:单子 下一篇:宗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