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宗教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29页(1021字)

(拉丁语religio——笃信宗教,虔诚) 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是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反映,通过这种虚幻反映人间的力量也就披上了非人间的形式(《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41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把宗教看作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历史上的暂时形式,并揭示了在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中决定宗教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原始社会,宗教的产生是与人类在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联系的。在阶级对抗社会,宗教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阶级压迫,是不公正的社会关系,是群众的贫困和无权地位。

上述种种现象,使他们产生绝望情绪并感到毫无出路,从而也就使他们相信,他们的苦难处境是由神的意志作出的安排,于是也就使他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超自然力上面。按照列宁的说法,“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列宁全集》第10卷第62页)。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深刻地揭示出在各种社会条件下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亦即揭示出宗教的社会根源,从而令人信服地说明,宗教的社会根源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因社会改造和经济改造而逐渐受到动摇,必然会在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被彻底消灭。宗教还有认识论方面的根源,这里指的是,那些歪曲现实、歪曲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宗教观念之所以得以形成,也有人类认识之特点所起的作用。宗教向人们灌输虚幻的生活目标,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留到来世去解决,因而也就加强人对外部力量的依附性并使这种依附性永远保存下来,使人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地位,束缚了人的创造能力。在阶级对抗社会中,宗教使劳动人民脱离改造世界的积极斗争,妨碍他们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马克思在指出宗教在社会中的反动作用时,把它喻之为麻醉“人民的鸦片”。对宗教进行科学分析的出发点是:宗教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有一整套特殊的观念、感情和祭祀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它还拥有由专职的神职人员组成的各级宗教机构。上述的这个宗教综合体的各种因素,是从属于社会关系的,并会随着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现代情况下宗教受到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而致力实现现代化过程之中,因为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已引起宗教意识的危机。但是宗教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由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所预示的宗教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