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61页(799字)
(拉丁语speculatio——直观,观察) 建立在思辨知识结构之基础上的哲学体系,亦即不依据实践而只凭借反思所得出的哲学体系。
思辨哲学从“纯智力”出发,去创造某些思辨原则,并竭力用这些原则去概括整个客观现实。这类知识之所以可能存在,由下列因素造成: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从个人的经验中无法推导出知识结构的能起调整作用的原则;在经验认识之前在意识中已存在有完整的世界图景;人力图综合全部科学知识。思辨哲学起初是以形而上学的形式,即以事物之超感性原则的学说形式形成起来的。
但是,如果说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这种思辨学说是理解哲学知识之特点的独特形式的话,那么在中世纪,思辨性则首先是隶属神学的经院哲学的特征。17—18世纪,由于哲学有了精密科学(力学和数学)为依据,于是也就出现了反思辨的趋向,这同时也使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居于统治地位。而思辨的趋向则仍然以自然哲学的形态保留着。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思辨的东西被看作是完全合理的,通过辩证地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达到的,并且是与知性相对立的东西(参见理性和知性)。因此,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范围内“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虽然思辨同时会“陷入对对象的最不合理的、非自然的从属性,而不得不把对象的最偶然的和最独特的规定说成绝对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6页)黑格尔哲学在总的方面所具有的思辨性质,可能产生唯心主义的思辨性和露骨的神学。费尔巴哈对“醉酒似的思辨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后来,同思辨哲学的斗争演变成反对一切哲学的斗争(参见实证主义)。在强调指出思辨哲学论据不足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它的合理的成果以及它对了解哲学思维特点的愿望。
人对外部世界之关系的普遍形式问题要求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一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是靠思辨,而是通过对事物活动的分析来加以揭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