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原子论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412页(666字)

关于离散的、间断的物质(由原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所组成)结构的学说。

对原子论的最初表述是古印度尼夜耶派、胜论派的哲学学说提出的,而对原子论的全面和连贯的表述则是由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茨的哲学提出的。原子被看成是最终的、不可分割的、极其微小的粒子,实际上被看作是无限微小的粒子。原子在物体中的数量、重量、运动速度和相处位置方面的差异都被认为是宇宙中整个质的多样性的根据。17—19世纪,伽利略、顿、罗蒙诺索夫、道尔顿、布特列罗夫、门德列也夫等科学家的着作都对原子论作过研究,因而原子论也就变成了物质结构的物理——化学理论。

原子论几乎从来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然而,旧的原子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把离散性思想绝对化了,并认为有一个最终的、不变的物质本质,有世界大厦的“始初之砖”。现代原子论承认物质结构中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及其他微观客体的多样性,承认它们无穷无尽的复杂性,承认它们具有由一种形态变成为另一些形态的能力。在各种离散性微观客体的存在中,原子论看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随着空间范围的缩小,物质结构的组织形式,物质的属性,微观系统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运动的规律等都会在质上起变化。但是,现代原子论认为物质不仅是离散的,而且也是不间断的。微观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不断地在空间中分布的重力场、电磁场、核场来实现的,这些场与基本粒子不断地联系着并构成各种物体。现代原子论否定存在有最终的、不变的物质本质,它只承认物质具有量的无限性和质的无限性。

上一篇:原则 下一篇:哲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