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501页(1203字)
物理学中研究微观世界之现象的一个门类。
量子力学的产生,它的发展和阐释都是与下列科学家的名字联系着的:普朗克(发现作用量子)、德布罗意(提出关于“物质波”的思想)、波尔(提出原子模型、对应原理、补充描述法或称互补原理)、海森堡(创立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玻恩(提出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Н.狄拉克(创立相对论方程,即狄拉克方程)。在研究和解释量子力学的物理学问题和哲学问题方面,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В.А福克、И.Е.塔姆,Л.Д.朗道、Д.И.布洛欣采夫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物理学理论(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等)的量子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方法论思想(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其特点是由“相互作用的无限性”的发现所造成的,这一发现表明,微观世界各种客体之间(其中包括仪器和微质点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小于一个作用量子的值h=6.62×10—27尔格秒。在说明量子客体(微观粒子)的状态时,不能使用力学因果性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要以在同一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认识原初条件(冲量和坐标)为前提。
这种状态的特点是具有因果依存关系的统计形式和或然形式。这一形式表现于波函数概念之中,而波函数概念又似乎可能以“扬弃形式”包含着微观客体特性相互排斥的规定,这些规定又是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而取得的。那些从通常的宏观实验观点看来属于异常的量子现象之列入认识范围,测量程序、实验技术、逻辑数学仪器的作用之日益增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对主体作用的理解复杂起来,使分解某一客体,分解现实某一片断以供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特点对主体技术装备和方法论武装的依赖关系的理解复杂起来。在分析“量子客体”概念时考虑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研究者如不对相互作用的客体之体系进行积极干预,就不能完全如实地认识这些客体,量子力学已使这一事实变得更为明显了。虽然在新的条件下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客体第一性和主体第二性——没有改变,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却更为密切了。
围绕着量子力学中的这些哲学问题,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特别是在量子力学发展的初期,这些问题成了各种反科学的(其中包括实证主义的)思辨的主题,而这些思辨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所谓哥本哈根学派的许多拥护者的主张有关联的。把微观世界的特点错误地解释为只是认识过程和测量过程的特点所引出的结果、导致夸大“观察者”的作用,导致作出“无控制的扰动”、“因果性崩溃”、电子的“意志自由”等论点。
原“哥本哈根学派”的某些代表人物放弃了这些现点,他们观点上的演化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整个情况都证明了“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基本精神”(列宁语)胜利了。现在,量子力学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范围广泛的各种现象,而且已发展到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层次上。这再一次证实了,用先进的方法论武装起来的人类智慧在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具有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