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336页(952字)
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准备时期始于孙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随即归国开展反清武装斗争。20世纪初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积极进行革命宣传,与改良派展开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因而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在中国西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14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17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建主义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临时政府北迁,辛亥革命失败。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读书的宋庆龄得知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的消息,欢欣异常,在1912年4月出版的校刊《威斯里安》上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以高度评价。后来,她多次谈及辛亥革命,指出:“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而且,“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灭,这真是世界上进步的一个碑石”。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一面。这次革命“没有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任何根本的改变,原因是没有唤起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也没有明确地确定国家的真正敌人作为集中攻击的目标”。
“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