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3:58:37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249页(780字)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建筑。

原是佛寺中珍藏“舍利子”(释迦牟尼的骨殖)的地方,梵语“窣塔坡”。在印度,塔是佛寺中佛教徒膜拜的主要对象。

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塔与殿都可作为寺院中主体。早期多以塔为中心,即前塔后殿式,北朝时颇为流行。

唐代塔渐居佛殿之下,或置于殿侧,或以体形较小的塔置于殿前。宋、辽、金已不是每寺必有塔。

元代以后,大多数寺院中只建殿不建塔。也有的塔建在寺院附近的高丘上,只作为寺院所在的标志或风景观赏点,与原来的宗教意义大相径庭。

塔的形式,早期受印度和犍罗影响较大,后逐渐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形式。类型上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楼阁式塔仿造我国传统的木架结构建筑,在多层的楼阁顶上放一个印度式窣塔坡作为标志,成为中国最早的佛塔。南北朝至唐宋是楼阁式塔的盛期。

初期为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材料由全部用木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每层均可登临,凭栏眺望。密檐塔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层,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览效果较差。北魏早期的密檐塔较简朴,辽金为其盛期。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唐代时,外形多模仿木构,隐出各种构件,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形等。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塔,多见于西藏和内蒙。内地喇嘛教初始于元代。

塔的台基为凸形平面,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两层,座上置复莲及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宝瓶)、塔脖子、十三天(即相轮)和金属宝盖。白色的塔体与金色宝盖在蓝天背景下相互辉映,明净而壮观。金刚宝座塔则是在高台上建密檐塔五座,中央较高,四周较小。仅见于明清两代,为数极少。

塔通常设在山的峰顶或水道转弯处,其宗教意义是请神灵镇守险山恶水,以保平安;其审美意义是增加山水风景之美。

上一篇:塑料花 下一篇:东西方艺术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