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壮剧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7:40:47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953页(846字)

中国壮族戏曲剧种统称。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广南一带。以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成。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发展过程中,亦受汉族民间艺术和戏曲影响。根据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流行地区等差异,分为几类。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受提线木偶影响,逐渐丰富、发展。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采花等诸调。

伴奏乐器以清胡、厚胡、小三弦为主。剧目有《解臼》、《双状员》、《双花配》、《宝葫芦》、《百鸟衣》等。

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乐业等县。在当地民歌、唱和“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成。

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卜牙调等多种。主要乐器有骨胡、葫芦胡、月琴。

剧目有《卜牙》、《侬智高》等。壮族师公戏又名“壮师”、“调师”、“木脸戏”。流行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南宁等地。在巫师跳神基础上发展而成。

用壮语演唱。初穿红衣戴木制面具,后改为化妆表演。

主要唱腔为打水、行游、三光等。

用打击乐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多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主要有《莫一大王》、《顺知戽海》、《白马姑娘》等。云南富宁壮剧原名“土剧”,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一带。

在壮族支系土族民歌、小调、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兼收汉族地方戏曲养份。主要声腔为“咿嗬嗨”、“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

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铓、钹等。剧目有《螺蛳姑娘》、《换酒》、《穷山巨变》等。云南广南壮剧原名“沙调”。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广南一带。

是由壮族支系沙族歌舞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主要唱腔为正调,另有悲调、小调等。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等。打击乐器有脆鼓、大鼓、铓锣、大锣、大小钹、大号等。剧目有《瞎子闹店》、《薛平贵》、《万年树》等。1958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以及百色、德保等县壮剧团陆续成立。

上一篇:转碟 下一篇:东西方艺术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