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8:30:26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102页(390字)
中国文学流派。
形成于明代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七人。结社之初,以谢榛为社长,确立了理论纲领。后李攀龙、王世贞声名益盛,遂排挤谢榛,竞至削其名于七子之列。
李、王相继主持文坛,前后达40余年。后七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主张,“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明史·文苑传》)。
重法度、格调,倡行复古、拟古,与前七子相呼应。前、后七子统治文坛不下百年,“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四库提要》),给明代诗文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后七子诗文主张,具体亦有不同,与前七子也不尽一致。世贞晚年亦有悔悟,又受唐宋派、公安派、竞陵派等抨击,遂渐衰落,以至消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