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歌

书籍: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1:32:5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第729页(1117字)

朝鲜最早的国语歌,又名“词脑歌”。

盛兴于新罗到高丽初,是朝鲜固有的定型诗歌。当它于6、7世纪之交的新罗出现时,使用名为“乡札”或“吏读”的文字创作。

即假借汉字的音,义标记朝鲜语的一种特殊文字。

“乡”者,“东川”或“东土”之意,广义为“东方固有之歌”;狭义为“新罗歌谣”。

从新罗真平王年间(579~632在位)的《薯童谣》开始,到高丽第四代王光宗年间(949~975在位)的均如的《普贤十愿歌》11首,盛行了约370余年。888年,角干(新罗官名)魏弘和僧人大矩奉王命汇编乡歌集《三代目》。这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三国史记》虽有说明,但书已失传。

现存的乡歌只有25首。《三国遗事》载有14首:《慧星歌》、《薯童谣》、《风谣》、《兜率歌》、《献花歌》、《处容歌》、《遇贼歌》、《安民歌》、《祭亡妹歌》、《赞耆婆郎歌》、《慕竹旨郎歌》、《千手大悲歌》、《愿往生歌》、《怨歌》。

另11首为高丽初期僧人均如所作,附在1075年赫连挺着的《均如传》中,均为佛教的赞歌。

乡歌的形式分为三种:四句体、八句体、十句体。

十句体是基本形式,分三章:一、二章各四句,三章两句,称“落句”或“后句”,落句开头有感叹词“阿耶”字样。四句体的乡歌有《薯童谣》、《风谣》、《献花歌》、《兜率歌》等4首,八句体有《慕竹旨郎歌》、《处容歌》等2首,十句体有《祭亡妹歌》、《慧星歌》、《愿往生歌》、《怨歌》、《赞耆婆郎歌》、《安民歌》和《普贤十愿歌》11首等。

乡歌的内容,无论是民谣、童谣,还是个人作品,大多反映世俗人情,赞扬花郎(经过选拔进行道德、学问、武艺培养的贵族子弟)精神,表现对大自然的朴素感情,对人生的探素体会,理世安民的高远志向,对佛和天地神明的崇信以及说道、逐邪等。

乡歌的作者,包括国王、僧侣、花郎以及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以僧侣居多。

留下名字的作者,如融天师、信忠、月明、永才、得乌谷等,都是僧侣。

乡歌深受当时处于全盛期的佛教的影响,是古代朝鲜的民族信仰、吟咏之道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体。乡歌首先以民谣形式,口头传诵,后来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得以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之一。乡歌开朝鲜国语文学的先河,后世的国语体诗歌均受其影响,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乡歌,可以接触到新罗文化,并对训民正音(现今的朝鲜文字)创制之前的古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