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邯郸辞典

武安傩戏

书籍:邯郸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03:24: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邯郸辞典》第732页(699字)

地方民间艺术。

傩,是一种巫术礼仪,是初民用以驱除疫鬼的禳祭。传说驱鬼时要发出“傩傩”的声音,所以名之为“傩”,或称之为傩祭、傩仪。

傩仪在我国殷商时代的卜辞中已有记载。到了周代便盛行起来。

《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这里的“难”即“傩”。

汉代的大傩仪式中有了方相氏率十二神兽驱鬼的记载。延续到北宋末年,宫廷大傩仪式中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才被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灶神等代替。

傩仪队伍由“百隶”扩大为千余人。除了宫廷大傩,还有了乡间傩仪,称为乡傩。傩仪逐步增加娱人成份,具有戏剧特征后,便称为傩戏。武安傩戏《捉黄鬼》,由固义村村民于元宵节期间演出。

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狮子舞、霸王鞭、武术、花车、旱船、竹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人数有600多人。捉黄鬼的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及其派往人间的鬼差大鬼、二鬼、跳鬼和黄鬼。黄鬼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妻小等人间恶势力的集大成者,通过对他的捉拿和开膛抽肠的处置,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教化。表达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因此,《捉黄鬼》是一种迎神祭礼,处置人间恶类,对村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有相当浓郁的巫术性质和娱神娱人作用的大型傩戏节目。

是我国宋代以后乡间傩仪的遗响。其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

武安傩戏《捉黄鬼》的发现,改变了文化界以往关于“河北无傩”的观点,填补了河北省傩戏、傩文化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国际傩戏学界的关注。

上一篇:武安饮食 下一篇:邯郸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