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红楼梦鉴赏辞典

“大造本无方”偈

书籍:红楼梦鉴赏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2:30:0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第299页(1299字)

【条目出处】:见第八十七回

【释文】:

贾惜春作。

偈(lì计),佛家的歌。首句“大造本无方”意为:讲求佛道的大功德是无止境的。“大造”指大成就、大功德,参见哲学宗教部分“大造”条。

第二句“云何是应住”承首句而来,意思是:“怎能安住于所得的证果,不更进求胜道呢?”“住”是停留的意思。佛家的“住”有很多种用法,例如以心安住于道称“住心”,佛性外化成的具体事物称“住地”,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称“住”或“住相”,“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俱舍论》二十三)。此处“住”意为“住果”。此句乃惜春对妙玉安住于浅薄证果的批评,也可理解为惜春的自勉。

偈的后二句,是它的主题所在,讲惜春把“空”当作自己的归宿。

“既从空中来”的“空”是说万物性空,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实在自体;“应向空中去”的“空”是说禅定归趣于空,指修行应达到“无念”、“忘怀”、“玄解”的境界。

前者是针对妙玉“尘缘未断”而发的;惜春的看法是:只要明白万物虚幻不真,自身也是一个空寂,那么自然就断了尘缘。后者是对“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思想的生发,这表达了惜春对禅定理想的追求。

宗教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各种宗教中都会出现世界虚无的观念。

因此,懂得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不算“悟”,懂得如何用智慧对之观照并付之实践才谈得上“悟”。魏晋时候,在佛教般若学中曾产生了“本无”、“心无”、“即色”等谈空论无的派别,到唐以后,他们的争论就不复被人提起了 因为这时候的禅宗认为:关于世界是无是有的争论意义不大,“空”的真谛,乃要把有和无的界限都泯灭掉。

故禅宗只强调“心”,讲“常观心空寂”,认为明白了心空也就明白了“法”空和“相”空。惜春这个偈是按禅宗思想写作的,因此,她的重点是讲“一念不生,万缘俱寂”的心空,而不是讲现实世界的空或不空;她对妙玉的批评在于悟“空”的实践,而不是她的理论。

——按禅宗的看法:学佛完全是个实践的过程。故整首偈的意思,就是讲学佛不能停顿,要彻底进达“空”的境界。

从《红楼梦》第五回起,作者就为惜春安排了出家的命运。惜春年纪小,地位孤零,父母兄嫂都未给她家庭温暖,她从小性情冷漠,乖僻离群,加上看到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故“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矢志出家。

这条道路是符合人物个性的。根据脂砚斋评语,曹雪芹还安排了“缁衣乞食”的情节,表现惜春出家美梦惨破的悲剧。

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用惜春形象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但续作者的安排与此不同。

他把惜春作为妙玉的对比:让妙玉走火入魔,终遭劫辱;让惜春成为栊翠庵的称职主持,闲逸终身。他的目的,是要向信佛不真的人示儆,是要提供一个劝善救世的宗教药方。

“大造本无方”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精心设计的。因此,这首偈关系到《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主题,不能简单理解为对世界虚幻的揭示,而要看作续作者诱人彻底皈依佛道的励世之辞。

上一篇:紫菱洲歌 下一篇:红楼梦鉴赏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