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书籍:中国卫生管理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14:38:48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卫生管理辞典》第321页(632字)

外感病(多见于发热)辨证方法之一。

六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又称为“六经病”。

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出现恶寒、发热、头疡、脉浮的,称为“太阳病”。

当病邪向内发展,由表寒证转为黑热证,出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的,称为“阳明病”。

若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而且有口苦、咽干等症状的,称为“少阳病”。

以上三种类型称的“三阳病”。三阳病的性质属阳、属热。

病邪向内发展的另一种病理转变是由阳证、热证转为阴证、寒证,出现腹满、呕吐、泄泻的,称为“太阴病”。出现神倦、脉细微、恶寒肢冷的,称为“少阴病”。

病情比较复杂,寒热交替出现的,称为“厥阴病”。以上各类型称为“三阴病”。

三阴病的性质属阴、属寒,故一般不发热。

六经病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六经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转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

它仅是外感热病过程某个阶段呈现的综合征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六经中的彼此有一定的有机联系,故发病可以“合病”、“饼病”,也可以互相转变。

六经病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辨各经的主证和热型,但对于热性病的辨证还有它的局限性,应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能全面。

上一篇:六腑 下一篇:中国卫生管理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