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书籍:中国卫生管理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15:17:41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卫生管理辞典》第399页(343字)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骨髓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一大类贫血。
按发病机理分为两类:①主要因红细胞内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包括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内酸缺陷,珠蛋白的异常。②主要因红细胞外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包括代谢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和机械因素,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取决于溶血过程的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
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骤,如见于异型输血,短期大量输血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明显黄疸,严重者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有贫血-黄疸一肝脾肿大三大特征。
临床应根据实验检查肯定溶血证据,寻找溶血的原因,制定治疗方案。
上一篇:溶血性黄疸
下一篇:中国卫生管理辞典目录